都说派费太少,到底给多少才合适?派费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派费,事关中国数百万快递员的收入,更关乎整个电商行业的生命线。历来是行业性的热点话题,一有风吹草动,无不是头版头条。
对于总部来说,派费虽然是收件端最重要的支出项,却并非公司的收入项。调节派费并不能给总部带来直接收益,只是用来平衡收派双方利益而已。派费上涨,公司没有好处。但是稳定派费,却有助于收件端开发业务,提升公司业绩。所以,涨派费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当然,这只是总部单方面的立场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完全在总部那里。毕竟网络要发展,还得靠整体平衡。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派费?
简单来说,你的主营业务是电商件还是商业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其派费结构自然也是全然不同。
电商件里面,通达系的快递员通常是1块钱一票,但胜在票数多。商业件的派费一般是1.5元/票起步,重心在0.1-0.15元/KG的续重派费。所以虽然票数少,总派费还是可观。
电商件要是派费高了,收件端的业务无从开展;商业件如果拿着电商件的派费,估计你也找不到几个人来干活。
2.产品结构三通一达为什么如此执着的专注小件业务?从派件端来说,快递员骑个三轮车一次能拉一两百票,一条线跑下来就送完了。三通一达的快递员平时一天的派件量都可以达到三百票,高峰期四五百票都有可能。
换做商业件呢?有时候一车只能拉一票批货,通常一个快递员一天的派件票数在三四十票左右。
即便是电商件里面主做大件的安能、国通之类,大货居多,一车拉个二三十票件。要是一天派个一百票,就足以让快递员忙的脚不着地了。
是以个人件为主?还是公司件为主?
个人件可以放代理点,便利店,快递柜,一条短信通知就完事。公司件呢?送前台都不一定愿意,有的需要送到具体办公室。
最麻烦的就是送到仓库了,一定要送到指定楼层、指定位置,码好卡板,等仓管慢悠悠地晃过来点数,再给你签回单之类。再有就是代收货款,提前准备好钱的那是大善人,不好说话的还要等着挨个领导签字。这一圈走下来至少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的时效和流程一天能派多少票?
4.业务规模首先,不论派件量的多少,快递员的派送路线其实是差不多的。一路送过去,派件少的一家一两个,派件多的一家十个八个。也就是说,同一条路,派十个件与二十个件的时间差距并不是以倍数计算的。规模越大,派件量越多,换算到单个派件的时间越少。
其次,业务规模越大,快递员的派送半径越小,从而进一步提升派件效率,因为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越少了。在一线城市,二三线网络的快递员一个人要负责一两个村。而三通一达的一个村至少四个五个人,甚至更多。在城市CBD中心区,就有一个快递员只负责一栋楼的派件。像这种情况,你把派件量给他翻个两三倍,他都能准时给你送完。
对于快递员来说,工作量是一个方面,会自动把工作时间和收入划上等号。反正我上班了那么长时间,工资少了我就不干。人家一天派两百票,一个月光派件费拿六千。派件少的一天派一百票,你给他三千试试?所以,二三线网络的站点生存艰难就在此处。
近些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物价也是大幅上涨。为何唯独派费纹丝不动?而且快递费反而一再突破底线?大客户价从6块到4块,甚至出现了1.8元全国通票的逆天价格。反观任何一个民生性的行业,都不会如此。为何?
说到底,还是得益于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和业务规模的一再膨胀。绝对值的增加压缩了相对值的空间。只是这部分增加的行业福利并没有转换到快递员身上,而是直接反馈给了电商商家。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电商才能持续蓬勃发展,从而形成电商与快递的良性循环发展。否则,各种团购平台和拼多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各个地方的快递员对工资期望值差异很大,因为每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不同。发达城市的快递员基本上都是从内地赶过来打工的,最关注的是净收入。刨掉吃穿住行和各种罚款,月薪五六千最终到手里还真没多少钱,所以很难能招到合适的人。
内地小县城生活成本低,又能照顾到家庭,月薪三千多就可以招到人。所以大多县城的站点稳定性要好过于一二线城市站点。
结语:
说了这么多,派费的高低到底由谁来决定?两个字:市场。快递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会自动根据行业的变化来调节。跟上市场节奏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近期来说,三通一达整体上调派费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调整,也只是区域性而已。陷入两难的是二三线网络。受制于产品结构和业务规模,左右为难。上调派费限制发展,下调派费站点马上死给你看。
对于快递员来说,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你一个月有多少收入?能存多少钱?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换个地方能让你赚得更多,换地方就好了。如果没有,安心做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