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权的更替都伴随着血腥和厮杀,两千年的封建王朝莫不如是。每当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避免不了土地兼并严重,灾害连连,这一点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顽疾,每一朝每一代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是绞尽脑汁穷其一生去思考解决土地兼并导致最终王朝崩塌这个问题的化解之法,却终不可得。
开国功臣为什么总被诛杀?
不是这些人不够聪明,而是这个问题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根本就是无解的,这也是封建王朝地位尊卑等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必然结果,要想土地兼并的问题得到解决,除非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王朝的体制,比如君主立宪啊,民主社会啊什么的,但是那可能吗?确定不是老虎嘴里拔牙,找死?
刘邦(网图)
所以说,王朝的循环基本上就是一个周期循环,从一个新王朝建立,百废待兴,朝堂政治清明,一切推到重建土地重新分配致使国家昌盛民富国强,到日积月累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老百姓没地种,没饭吃,朝堂之上更是奸臣当道乌烟瘴气,朽木为官庸臣食禄,满朝上下尽是一些蝇营狗苟之辈,无一人为百姓谋福祉,整个天下注定沦为人间地狱,老百姓除了死之外的另一条路就是反。
而这个时候也往往会有一个雄才大略之人应运而出,欲以一腔鲜血洗涤这众生皆苦的人世间,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此时的百姓也注定会像濒临绝望的人看到了生的一束光一般,迅速像他靠拢过去,这也就是古人们常说的登高振臂一呼,众人云从响应的来源吧!实际上就是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而这个领头的人则是挑动众人彻底突破这个临界点彻底爆发,压抑的情绪有了发泄的途径而已。
萧何(网图)
所以,新朝换旧朝的运动往往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彻底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跟随这个领头的“气运”之人出生入死,不畏艰险,谱写处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新朝换旧朝,历史必然结果
意料之中的,在这群雄主贤臣戮力同心的配合下,雄主纵横天下,文臣决胜千里,武将马踏江山,建立新朝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雄主开创江山基业,辅佐之人封侯拜将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这里面要有个度的掌握,也就是分寸,自古就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来说帝王无情,也有“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来惋惜沙场英雄都是悲壮,可事实上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这么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张良(网图)
像汉初三杰的遭遇就可以清晰的说明这一点:
君心难测需谦恭
死的最早的是韩信,在消灭西楚霸王的第二天刘邦就冲进军营夺了他的兵权,为何如此?还不是因为刘邦信不过他,所以不顾颜面的直接来抢夺兵权了,更是不久后被杀,这一切其实是韩信咎由自取,话说,刘邦难道真的以为韩信会造反吗?不,不会的,如果刘邦相信韩信会造反,就不会把军权全部交给他了,更何况要造反的话,早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在齐地手握重兵,完全可以自立为王,那是天赐良机。
所以,刘邦知道韩信不会反,但是不会反不代表皇帝就会容忍你的态度,皇帝的给的赏赐那就是恩德,而不是你自己的功劳获得的,因为作为臣子,你给皇帝出力本就是应该的,没有赏赐的理由,可是韩信不一样,有些孤傲,甚至瞧不起刘邦,总觉得自己居功至伟,刘邦赏自己什么都是应该的,整的好像是皇帝反而欠了他的似的。要知道,自古以来,上位者约束手下都是以威望服人,刘邦作为皇帝,却对韩信没有绝对的威望,韩信对刘邦又没有绝对的敬畏,偏偏韩信又是军事奇才,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反心,但是时间长了,皇帝看着这样的人总像心里扎着一根刺,他不死谁死?
韩信(网图)
而萧何深知这一点,功劳再大,都不是向皇帝居功自傲的理由,而是臣子的本份,造反时,主子肯定希望手下帮自己推翻前朝不用尊重对方,但绝对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也这样,这就相当于女人希望男人专心专情一心一意不花心,可是自己儿子找媳妇的时候却希望找的越多越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张良很识趣,在刘邦说道他的功劳很大要给他封侯问他要多大的食邑的时候,张良只要了一个贫穷的小县,刘邦看似惊讶不忍,但内心是高兴的,因为张良这种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才对自己绝对的敬畏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这才是最好的,所以,张良成功的功臣身退,远离朝堂,皇帝问话他就答,不问他就把自己当个透明人,君臣距离保留适当。
王翦(网图)
而萧何呢,本就是丞相大才,从刘邦起兵到大汉开国,萧何一直都是丞相的绝色稳镇后方,保持粮道不断,功劳巨大,后来开国后,刘邦忙于肃清异姓诸侯王,也是萧何监国,因为念着萧何的大功,刘邦让他自己说要什么赏赐,可萧何什么都不要,刘邦心里就很不高兴了,你一个臣子都是百官之首了,为国为民的却什么都不图,那你要什么?难道还想再升一步?顿时不高兴了,后来萧何经过身边人的提醒才恍然大悟,急忙跑到宫里讨赏,刘邦自然高高兴兴的赏了他无数的金银和数名美女。
精准的君臣相处之道
后来,刘邦讨伐英布,萧何后方监国,督办粮草,刘邦在前线问送粮来的将领说萧丞相在干什么?将领的答案却是萧何在朝堂府衙两点一线忙的不可开交,刘邦就很不高兴了,你这么兢兢业业到底图什么?难道真的还想更进一步?可后来,萧何在听到身边人提醒后顿时吓得满头大汗,于是每天派人买地买房买店铺甚至强取豪夺强抢民女啥的都干了些,刘邦听了后很高兴,刘邦回来后有人向刘邦告状,刘邦就询问了萧何这是为什么?萧何的回答却是为了给子孙留一份家业,但是没钱,只能抢,刘邦直接气笑了,后来,打了萧何二十板子,又赏了他无数的金银财宝,自此,对萧何也彻底放心了。
这就是萧何的保命手段,看似简单笨拙一眼就能看穿是演戏给人看的,但是却蕴含大智慧,屡试不爽啊,像秦朝的王翦和唐朝的郭子仪都用过这招,而且很有效,难道皇帝真的看不出来这是演戏给他看的吗?不,看的出来,那么是皇帝不够信任他们所以要敲打他们吗?也不是,如果不信任,就不会让他们手握大权,皇帝知道他们是忠心的。
郭子仪(网图)
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臣子的态度让皇帝感受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的掌控,皇帝都是有疑心病的,感受到臣子对自己绝对的顺从和敬畏,就因为皇帝想看到他们这样,所以他们就表现出这样,这是绝对的顺从,这种君臣都心知肚明的演戏,但是效果很好,既不用当面拆穿显得彼此尴尬影响君臣关系,也不会因为皇帝长时间的不满变成厌恶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说自古以来的那些不得善终的文臣武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傲,恃才傲物,或者说对政治不够敏感,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才再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但是不能体会上位者的心思,注定长久不了,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