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程思
刘虎贲出生那年,爷爷从字典里为他挑选了“虎贲”二字。“虎贲”是古代精锐之师的名号,是勇士中的勇士。
刘虎贲不“虎贲”。曾有老师课上初次点名,误以“虎贲”为彪形大汉,转头一看却是一诗意翩翩少年。
刘虎贲很“虎贲”。在节目《神奇的汉字》里,他目光笃定,每一句答案都掷地有声,外表文质彬彬,骨子里却是那个不服输的“虎贲中郎将”。
长安城里少年郎
传统文化知识挑战节目《神奇的汉字》第二季,在30多位选手中,一位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拔得头筹。
这个叫刘虎贲的男孩高中时获得物理奥赛陕西省一等奖,大学里拿过国家奖学金,如果不是白净的脸庞上那副细框眼镜勾勒出书生气质,很难把这个理科学霸和诗词联想在一起。
在他的家乡、十三朝古都西安,可以找到他与诗结缘的源头。刘虎贲的童年就在唐代长安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边度过,他就读的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距大唐西市仅一站之遥,西安古城墙、小雁塔,都是他的“游乐场”。
在这里,唐诗里的意象俯拾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座石鲸雕刻,刘虎贲在“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中找到石鲸与唐朝的联系,这是杜甫回忆里的长安盛景,彼时石鲸就在长安昆明池中,风雨来时,石鲸仿佛发出呼啸。而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中的咸阳城东楼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当地重修的仿古城东楼上,还能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诗词是自然地走进刘虎贲的视野的。他没给自己定过“每天都要背一首诗”的目标,往往是随手翻到喜欢的诗句,就动笔记下来。高考前为准备语文考试而做的诗歌鉴赏题,都这样存进了他的记忆仓库里。
他也喜欢在生活中寻找读诗的乐趣。到南京旅行,他不光去中山陵、南京总统府,还必须去承载了诗人咏怀之志的台城。当他站在城中放眼望去,这座古城的石头城墙和“雄伟壮阔”没什么联系。但就在这里,韦庄看见“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它普普通通的模样反而让人感慨,当年的‘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留下的东西所剩无几。”去感受诗人在那里目睹的兴亡盛衰,被刘虎贲看作走进诗句的必经之路。
他把在诗词中领会的情感传递出去。大一暑假到云南红河支教,“身在物理系,内心是文人”的他当起了语文老师。他的电脑里躺着60多道古诗词鉴赏题和二三十篇文言文,都是在不长的支教时间里,要挑选来教给学生的。
有一次,另一位支教老师邀请刘虎贲给自己班上的学生讲古文。刘虎贲拿了一沓打印好的诗词和题目就去讲课,邀请他的老师着急了:“你一点批注都没做,就去给我们班学生上课?”刘虎贲胸有成竹:“没问题,你到时候来听课就行了。”
他从诗词的形象、语言讲到写作手法,再讲诗歌的情感内涵,循循善诱。他告诉学生,欧阳修的“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形容考场上静得听得到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紧接着,他用粉笔在深绿的黑板上写下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这两处的‘春蚕食叶’意思是一模一样的。”
“刘老师”的讲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学生领会诗中意境,绝不“老和尚念经”。他支教结束时,学生在送给他的卡片上写道:“虎贲老师讲诗文的时候,我的眼睛瞬间就发光了。”
“我是虎贲中郎将”
中学时代的一个元旦,隔壁班纷纷贴起搞怪对联,班主任让刘虎贲也给班里写一副。他“那时年少轻狂,看不惯别人忙碌奔波刷题,自以为聪明智慧,能举一反三”,于是在写对联时把别人写作劳碌的举子,把自己说成意气风发的书生:“尔举子奔波沉浮学海且繁且难,吾书生意气挥斥此间亦高亦妙。”
如今再提起这事,他笑言,“你可以在心里保持少年的意气风发,但在行动上还是得埋头苦读、踏踏实实。”
高二那年暑假,为了准备9月的物理奥赛,整个假期他就和物理竞赛题“杠上了”。早上坐进竞赛训练教室,眼里就装满公式、方程组,直到窗前陪他思考的太阳换成凌晨1点的月亮。接踵而来的实验考试让满负荷状态持续,电流表上跳动的指针、分光计上狭窄的刻度、示波器上炫目的图案和他一“对视”就是一整天。虽然辛苦,但学物理乐趣不少,“先贤用一些很简洁的数学符号,就能表达出极为复杂的事物”,这让自比“菜鸟”的刘虎贲无比崇敬。
在《神奇的汉字》舞台上,他曾是“流水的选手,铁打的贲贲”,一次攻擂不成就再攻一次。他在微博给自己壮行,从“卷土重来”到“再来,我还就不信了”。
“不信”绵延在生活的各个阶段。
今年高考前,他发微博嘱咐要高考的学生,考前一定要注意身体。中考之前,刘虎贲就吃了身体没扛住的苦头。因为吃坏了肚子,考前两三天他开始上吐下泻,靠着每场考试前打一次消炎针和强大的意志力,强撑着完成了中考。
大一上学期的必修课、5.5学分的《数学分析》给了刚上大学的刘虎贲一个下马威。为了这门“真的难”的课程,有段时间,他每天在图书馆“泡”到晚上10点闭馆,收拾好东西到咖啡厅接着学。课堂笔记、课后习题一个不落,然而考试成绩却未达到他的预期。失落之后,他重振旗鼓,誓要在第二学期的《数学分析》里学出名堂。
大学之后,课程学习需要读很多英文论文,有时凌晨两点,他桌前的电脑还在运转,屏幕上满是复杂的物理实验图例和生僻的专业词汇。第一次接触这些时,自然不像吸收古诗词那样得心应手,他常常一天只能读上一两页。但学习和做事一向喜欢寻找方法的他,又渐渐摸索出了高效的技巧,“先看主线,别从开头一点一点去抠,否则很容易被支线带偏,读完反而感觉‘当局者迷’。”
《神奇的汉字》比赛第二周,刘虎贲经历了“一轮游”,没进周末赛。“当时心情沮丧,觉得这次比赛经历可能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此后每经历一次波折,他的心态就更淡然一层。刘禹锡经历贬谪20多年,还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苏轼也道“一蓑烟雨任平生”。“相比之下,我眼前的事根本不值一提。诗人的人生格局是很高的,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还要不断修炼自己。”刘虎贲当然不做“常戚戚”的“小人”,“我的一位老师说,如果你的心就是一盆水,扔一块砖头进去,水都溅出去了,你要成为一片湖、一片海,才能处变不惊。”
勇士的韧劲和诗人的豁达同时发挥着作用。中考成绩出来,他考了全班第一名;每晚学到午夜的劲头,终于让他在学期末“撞破了《数学分析》这堵南墙”;在《神奇的汉字》中,“铁打的贲贲”后来居上,不仅攻擂成功,还斩获了总冠军。少年心里那份意气风发,一直都在。
万里归来颜愈少
如果几天没有新事物把空闲时间填满,刘虎贲会感到不安。
因为听大学里的一个朋友介绍了学院排球队,此前从未接触过排球的他,也主动请缨,开始了团队训练生涯。如果有人每天傍晚路过排球场,能看到一个身材瘦长的少年,在夕阳西下的金色光芒里一次又一次把球抛起,练习日复一日,几乎天天不落。
他高中时担任学生会主席,在模拟联合国大会当副秘书长,一边学着高考要考的内容,一边参加物理奥赛。大学之后,学习、体育、诗词、支教、出国交流样样不落,还能弹一手钢琴。
刘虎贲的心得,是必须给学习和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不管是支教、交流,都在开始前作好规划,想好应该完成哪些目标,把任务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受邀参加《神奇的汉字》录制,一开始他也犹豫,担心“会不会耽误课业”。反复考量后,他觉得“即便不去,空余的时间可能也浪费了”,于是新的尝试又开始了。
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喜欢旅行,也喜欢逛博物馆。一般年轻人去旅行总要拍好看的照片,对刘虎贲来说,“照片也得拍”,但学诗也是固定动作。行走到哪处名胜,看到题诗、古籍,他总要读上一读,印在脑海里。
他深受《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类的纪录片吸引,学了不少文物背后的故事,但凡到一个地方,总想到博物馆去找找实物,探访他念想已久的“文物朋友”。在河北博物馆看到错金博山炉,他惊喜于古人的巧思——炉上雕刻着仙山,山上除了雕有人、猴、虎、豹,还有一个个小孔。“听过讲解才知道,炉中点香,烟雾会从小孔升腾而出,使得‘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他乐得和有相同志趣的人分享从古人那里收集的故事。和同学同游西湖,走到钱王祠,朋友网名“陌上花开”,有兴趣了解背后的故事,刘虎贲就给同学分享,这出自钱王给夫人的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朋友深问,他还能讲出和钱王相关的数个其他典故。
刘虎贲觉得自己既理性又感性,他有要不断训练的科学素养,也割舍不下诗词这块心头好。他把诗词看作表情达意的方式,这是在带给他理性思维的物理中找不到的。“总不能在高兴的时候张口就是一句公式。”他开玩笑说。
好在有诗词可以信手拈来。高考前夜,雷雨大作,次日早晨考场外见到语文老师,他开口就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出门很久后回家,就有“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学长要出国深造,他说“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失意时,有“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得意时,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