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从字面意思理解,“分”是秋天的分水岭,标志着天气正式入秋,特别是南方的气候从这一节气起才开始真正进入秋季。
昼夜等长秋分至
按二十四节气而言,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前结束,秋分日恰好是秋季的中间点。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从天文学来说,秋分同春分一样,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达到黄经180度,秋分是昼夜时间均等的日子,也是代表白天的阳气、夜晚的阴气“势均力敌”的日子。《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伴随“平分秋色”的秋分节气,地处北半球温带大陆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自然气候的秋季“转折点”。“天凉好个秋”,气温下降,由夏日炎热转为秋日凉爽;降雨减少,光照充沛,天高云淡,云气由升腾躁动转为肃降收敛,体感由潮湿转向干燥。同时,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变长,悄悄地开始了“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时令转换。
因“平分秋季,平分昼夜,阴气阳气适中平分”,所以,秋分节气与春分、夏至、冬至一起,成为古人最早确立的重要节气,也是民众健康养护的关键节点。
柔肝润肺有4招
今年是庚子年,秋季燥金之气几乎笼罩全年,秋分之后更为明显,秋令燥金之气叠加。此时又因少阳相火之气做客光顾,《黄帝内经》形容“畏火临,热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容”,所以,拥有了昼夜温差更为突出的庚子年金秋。
秋季是冷温交替的季节,收敛降燥之气当令,易伤肺卫,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滋阴润肺应为此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考虑到庚子年秋分的五运六气特点,肺金气盛,内蕴相火,更易郁滞肝气,过敏性疾病、肠胃功能及情绪波动的风险加大,应在润肺的同时,兼顾柔肝解郁,此为庚子秋分养生的变通之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早卧早起,添衣适度。《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提倡早睡调养人体阳气,早起舒展人体肺气,适度户外活动,谨防收敛太过。“春捂秋冻”有鼓励身体适应凉爽刺激、锻炼耐寒适应能力的意思,比较适合年轻体壮的人,但体弱多病、机体反应较弱的人还是应该早晚及时增减衣物,配备长衣、长裤,避免着凉伤身。
2.三捂腰腹足,切记不捂头。秋分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夜冷日暖,捂一捂腰腹,暖一暖足下,正午晒一晒后背,晚间热汤泡泡脚,既可防寒保暖,又可顾护人体阳气,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但切记庚子秋季不要捂头,头颈部包裹过严则不利于疏散内火,反倒容易引发头痛、目赤、烦躁等不适。
3.清肺润燥,勿过温补。秋凉润燥,通常秋分后温润偏多,在滋润肺燥的同时可稍加温养阳气。但庚子金秋较往年温燥偏多,建议多食用凉润多汁的应季食物,如雪梨、百合、苹果、山楂、莲藕、菱角等,偏温补的牛羊肉、柿子、板栗等少量食用,以免食积动火、加重内火。
4.舒解情绪,防抑郁悲秋。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百花凋零,难免促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情,加上庚子年肝气郁滞,情绪波动较大,更易心烦、不安、焦虑。建议安宁敛神、平和宽容、怡情少思,适度排遣,不必过度克制。
养生食疗方推荐
下面推荐一些适合秋分时节的食疗方,帮助人们更好地缓解不适症状。
芸豆菊花糕:菊花30克,芸豆500克,红枣20颗,红糖30克。先将芸豆用水泡发好,加水煮至烂熟,待冷放在洁净的笼布里揉搓成泥。红枣洗净煮烂去核和硬皮,趁热加红糖、菊花花瓣,拌至成泥,放冷。在案板上,摊开芸豆泥,再摊抹枣泥,纵向卷起成条状,切成正方小块,即可食用。此糕甜软酥松爽口,可养脾胃、清肺肝郁火。
莲子百合煲:新鲜莲子、百合各30克,土猪肉200克,肥瘦适中。先将莲子、百合清洗干净,清水浸泡30分钟。猪肉洗净改刀,切成小块,如常烹饪,放入莲子、百合调味煲熟食用。此汤煲具有清润肺燥止咳的作用。
池塘三宝羹:民间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选用适量新鲜菱角、莲子、嫩藕,清洗去皮,改刀切丁,焯水后爆炒,如常烹饪调味。此羹脆嫩清爽,易消化,可润燥止渴除烦。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研究员 杨威 副研究员 王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