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原始制作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丰富壮大,明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辉煌发展的重要时期,后于清代达到鼎盛。其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上面,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经过再次烧制、磨平镀金而成的工艺精品。以其烧制而成的器具釉色均匀,外观晶莹润泽、色泽艳丽、纹饰精美著称于世。
清代早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皇宫养心殿专设御用工厂“造办处”制作精美器具。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掐丝珐琅工艺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制作规模上至皇家摆设下至文房四宝、日用品等无所不备。到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立足于繁荣的社会背景,制作款式精美,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 精铸铜胎景泰蓝掐丝珐琅海水蛟龙形烛台
【规格】高63.5cm 宽27.8cm 单重约11.8公斤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烛台以海水蛟龙为柱,上设四洋花圆柱烛扦,竖直笔挺,烛扦中部置圆形小盏,盏身平沿浅腹,烛扦圆柱由龙首吐出,蛟龙身姿蜿蜒灵动,奔驰迅速,两侧双翅微展,造型逼真传神,鬓毛鳞角丝理规整,龙身施宝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精细,勾线流畅,展现蛟龙通身肌理,极具写实之功。
其间龙首、耳、爪皆鎏金为饰,更显端庄静穆之感。蛟龙辗转腾挪于海水江崖之上,其间海水汹涌澎湃,海浪翻卷交叠,内壁绘山崖立于海浪之上,山峦重叠,气势威严。底承六足束腰圆座,浅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精作万花纹饰,鲜艳饱满,雍容华贵。整对烛台极具匠心,同时结合西洋风格,兼容并包,彰显当时经济文化的繁荣,实为珐琅器中精品。
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奇迹。铜胎掐丝珐琅溯源没有具体考证,但发展至清代已具有相当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艺术造诣之高备受广大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们的喜爱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