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的传统粤剧《罗通扫北》在江南大戏院火爆上演。该剧是继粤剧《审死官》《马福龙卖箭》后,全新复排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多年未上演的《罗通扫北》再度“复出”,观众反响格外热烈。紧凑的剧情、跌宕的情节、精湛的武技、富有张力的表演,令戏迷大呼过足戏瘾,拍“烂”手掌。著名戏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表示,整台演出给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看着觉得很有“班味”——这是老一辈粤剧艺人相当看重的,也就是说,今晚的演出有过去粤剧鼎盛时代的“戏班”演出的质感。
既呈现了南派武功,又有粤剧的机趣
《罗通扫北》是经典的粤剧传统剧目,由广州粤剧院下辖的广州红豆粤剧团复排演出,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担任复排导演,青年文武生吴浩剑担任复排执行导演,并出演男主角罗通。该剧击乐设计林文华、舞美设计欧阳丽怡、灯光设计梁永佳、造型化妆设计杨芬、服装设计袁存、道具设计邓建文、音效设计苏文军和邓小龙等主创人员均为广州粤剧院优秀创作人才。剧中,卢文斌、汪素珍、蔡金敏、何瑛华、李霆辉、李德林、韩芳芳、邹少杰、莫文海等演员出演了主要角色。
罗通原是中国古典演义《说唐全传》章回小说《罗通扫北》的主人公,罗成之子,白马银枪,罗家枪法出神入化,有万夫不当之勇,少年挂帅扫北立功,封扫北王。粤剧《罗通扫北》正是以罗通这一英雄人物作为主角。故事讲述罗成被奸臣李元吉陷害致死,其子罗通英雄出少年,挂帅扫北,大败北番敌军。全剧展现了初唐“乱世生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恢宏气象。
据《粤剧大辞典》收录,传统粤剧《罗通扫北》是靓少佳、何建青根据粤剧连台本《隋唐传》、提纲戏《罗成写书》与《罗通扫北》整理改编。此剧1955年由新世界剧团首演,靓少佳、卢启光主演。1961年改名《罗家将》,先后由广州粤剧一团、东风剧团演出,卢启光、卫少芳、朱少秋等主演。1980年经何建青重新整理改编,由广州粤剧团四团演出,导演卢启光、何国耀,卢启光、练玲珠、朱少秋、李飞龙、罗丽燕、谭志基等主演。本次复排上演的《罗通扫北》是何建青整理改编,广州粤剧团四团上演的重编本。
董上德教授对南都记者表示,《罗通扫北》这一剧目既呈现了南派武功,又有粤剧的机趣,集中体现出武戏与文戏的融合,这是一个粤剧文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尤其是今晚演出的本子经过靓少佳、何建青两位先生的打磨,剧情曲折而紧凑,场上人物各有戏份,连春梅这样的配角也有不少“出戏”的演出,却又显得配合默契,不可删减,恰到好处。
吴浩剑以卓绝的武技展现了罗通万夫不当的少年英雄形象。
主演兼执行导演,吴浩剑让人眼前一亮
吴浩剑工小武行当,师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他扮相俊秀、功底扎实、戏路开阔。曾凭借《火烧裴元庆》《小商河》《金翅大鹏》等高难度武戏摘得第三届、八届、第十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剧中他以卓绝的武技展现了主角罗通万夫不当的少年英雄形象。
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陈振江介绍,《罗通扫北》运用了许多传统的表演排场,如点将、大架、大战等排场。此外展示了大量粤剧南派武技,如南派把子套路、十字佩剑、一炷香、抠的、打四星、八虎荡等。“这部戏在后半部分有将近半小时的开打场面,这在传统戏中是不多见的,因为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和体能。吴浩剑是以短打装扮来完成开打戏份的。短打戏对演员的武技水平要求非常高,演员的一招一式都要凌厉流畅,十分见工。”陈振江说。
吴浩剑是以短打装扮来完成长达半小时的开打戏份的。
吴浩剑坦言,同时担任导演和主演,压力很大,但有幸得到师父欧凯明的“保驾护航”,在导演和表演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帮助,同时还得到全团演职员的鼎力支持。“《罗通扫北》是一部具有南派特色的传统戏,我和其他剧组人员都是怀着继承传统和向卢启光等粤剧前辈致敬的心情来复排这部剧目的。这部剧原来时长超过3小时,为了符合当下观众的观演习惯,我们对剧目做了一些删减,让剧情更为集中、紧凑。此外,又增加了一些间场戏,让情节更为流畅。”
董上德教授对“罗通”吴浩剑同样赞赏有加,“他演16岁的罗通,七八分的英气,配上三两分的稚气,将人物的年龄、性格和家世拿捏得相当准确,罗通与母亲的戏,与丫鬟春梅的戏,与世叔伯程咬金的戏,各有层次,妙趣横生。”
同时,董教授还特别指出扮演罗夫人的汪素珍是近年活跃于粤剧舞台唱做俱佳的好演员。“罗夫人内心世界相当丰富,一则以丈夫罗成的英雄事迹为荣,一则却怕儿子罗通在复杂恶劣朝廷乱局中如其父亲一样遭人暗算,力劝儿子远离武艺,用功读书,汪素珍演来丝丝入扣,颇为细腻。”
扮演罗夫人的汪素珍表演细腻,让人印象深刻。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罗通扫北》监制练行村则表示:“《罗通扫北》是继成功复排《审死官》《马福龙卖箭》等剧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与广州粤剧院合作的又一部传统剧目。该经典粤剧的成功复排,有助于恢复和再现传统粤剧的行当艺术,展示粤剧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同时充分发挥了粤剧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赵婉彤 通讯员 文瑶
图片由广州粤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