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西宁11月13日电(记者万玛加、王雯静)日前,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气象局获悉,近61年来,三江源地区持续变暖,降水量增多;平均最大积雪深度阶段性变化明显,年最大冻土深度迅速减小,气候生产潜力和植被覆盖度增加,沼泽湿地碳储量增多,河流流量总体增加,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江源生态现状 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向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江源生态现状 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光明日报西宁11月13日电(记者万玛加、王雯静)日前,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气象局获悉,近61年来,三江源地区持续变暖,降水量增多;平均最大积雪深度阶段性变化明显,年最大冻土深度迅速减小,气候生产潜力和植被覆盖度增加,沼泽湿地碳储量增多,河流流量总体增加,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海拔4700米以上,被誉为“中华水塔”,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禀赋、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监测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暖湿化明显,三江源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降水量总体增多。1961—2021年间,三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为1.0℃,平均每10年升高0.33℃;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年降水量为457.8mm,呈略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9.8mm。
同时,三江源区河流流量总体增加,2021年,黄河源园区唐乃亥水文站平均流量为700.3m3/s,较常年偏多14.8%;长江源园区直门达水文站和澜沧江源园区香达水文站流量分别为629.0m3/s和204.5m3/s,较常年偏多38.8%和43.1%。
此外,2000—202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5%,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南部。
作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顺利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公园正积极统筹生态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三江源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达36.01×106tc,为历史最大值。2021年,三江源区平均最大积雪深度为9.5cm,为分析时段内最大值,较常年增加2.5cm;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16.9cm,较常年减小10.3cm;气候生产潜力为654.8t/hm2,较常年增加5.6%;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2%,较2000—2020年平均偏高12.8%。
“国家公园管理局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0.91%和4.72%,经过多年努力,三江源各族人民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对三江源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监测力度,深化气候变化影响机理研究及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