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世以来的2000多年里,一直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热捧,但真正读起来,又不那么容易懂,常常不得要领,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我读《道德经》也遇到过难弄懂的问题,后仔细揣摩,似乎找到了一些门径。现不揣冒昧,分享给大家,期抛砖引玉,求方家斧正。
我们先看《道德经》第二章的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美之所以为美,这就不好了,这就糟糕了。这个"恶",是说不是一般的不好,是很不好。至于有人把这句话理解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恶的概念就产生了。那是对这句话的曲解,或者说不理解。但这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
我们或许觉得奇怪,为什么知道美之为美就不好了呢?至少人们有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嘛。其实,只要是人,基本的价值判断都是有的,也不会错。即便是智障者,你对他好,他也会说你是一个好人。所以,价值判断是一个不用担心的问题。
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不好甚至糟糕了呢?
我们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就说自觉排队。好不好?当然好!是社会有秩序有规矩的表现,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当我们没有形成自觉排队习惯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自觉排队的人是好样的,这就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实际情况呢?就是我们现实中还不能做到自觉排队,所以老子就说"斯恶已"。当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能自觉排队的时候,尽管我们还会认为排队是一个好习惯,但并不值得赞扬。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且习以为常了,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要是有人不守这个规矩,才是我们要说的,可能大家会指责他了。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搭石》课文,那里面的人们,都会主动补上有缺损的石头,走在用石头搭成的路上,彼此都很默契。主动让路、帮助老人妇女已成习惯,用不着说感谢,说了感谢反而就奇怪了。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才是怪事。你说这个民风多淳朴,人与人之间多融洽啊。这才是真正的美,人们感到了美吗?没有。只有当美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人们才都去呼唤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美都去称赞。
这就是说如果"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那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缺乏这个美,而相反的情况——丑恶就非常流行,所以现实情况堪忧。这就是老子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问题的反面看,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要从其反面来看,从反面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也是理解《道德经》的一把钥匙。《道德经》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只要我们善用这把钥匙,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现在我知道了这把钥匙,我们看看能不能理解《道德经》中类似的话。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大道废,有仁义。废的本义是指房屋倾倒。"大道废,有仁义"的意思就是: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为什么大道废弛,仁义才会显现呢?难道说大道不废,就没有仁义或者不需要仁义吗?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用刚刚说的钥匙去试一试了。冯友兰说:"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就差一点次一级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意思。"看来冯友兰是早已掌握了这个钥匙而且运用自如了,他说的对,并不是说社会在行大道即在道治的情况下,就没有仁义。不仅是人人有仁义,而且大家都是自自然然的本真的表现着仁义,就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这种仁义才是真正的仁义。人人都这样,还要去提倡吗?只有在一个社会的治理没有走上大道的情况下,人们的表现不那么如意,社会秩序混乱,为了恢复正常秩序,就要提倡仁义。提倡仁义,人们学习仁义,就会有模仿模拟的成分,就不是出自本真,不那么自然,而且很容易就失去了。这种仁义就比本真的差一点。
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知道,"六亲不和,有孝慈。"就是说一个家庭,长辈慈爱,晚辈孝敬。所谓的孝和慈,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空气一样,根本感觉不到。只有家庭不和睦了,孝慈的重要性才彰显出来。
有了这把钥匙,我们也能理解"国家昏乱,有忠臣。"不就是说国君昏庸,政治混乱,忠臣才见出。政通人和之时,都是忠臣。但政局混乱之际,忠臣才显出它的作用。
跟大家说一个魏征不做忠臣的故事。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元年(627),魏征擢升尚书左丞,协理纲纪,基本上就是进入了权力核心层。由于魏征是李建成旧人,有红眼病者便借机诬告他"举贤不避亲",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太宗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实据,纯属子虚乌有。太宗派人告诫魏征"远避嫌疑",少惹麻烦。魏征心里窝着火,立刻面见太宗:"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提出请求,自己要做良臣而不是忠臣,陛下可否答应?李世民纳闷了:忠臣和良臣不都一样吗?魏征解释说:"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我们再看看,《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这句话有很人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刍狗,用于祭祀的草扎的狗,用完后就丢掉,让其自生自灭。这句话的关键是对"不仁"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用钥匙试一试呢?仁,就是爱。不仁,就是不爱。天地滋养万物,却说不爱万物,这就是没有偏爱嘛。没有偏爱不就公平了吗?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当刍狗,让万物自然生灭。圣人也像天地一样,无所偏爱,把老百姓当刍狗,让老百姓自然生灭。要老百姓自生自灭何意?就是不要随意去干涉老百姓生活。如果圣人能像天地那样不偏爱,那就太好了,好得不得了。人类历史上还没出现过这么好的情况。统治者对老百姓不横征暴敛,不层层盘剥,不敲诈欺负,不骚扰破坏,老百姓的日子就太舒适了,太安逸了。人类理想的社会——乌托邦桃花源,不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吗?表面上看以百姓为刍狗好像不仁,实则是大仁啊。所以,老子给管理者指出了一条管理的最简单易行最容易成功的道路。最高统治者就应该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是把握了大道,只有这样,才是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老百姓才有好的生活。
看来,这把钥匙还是好用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大家在思考一下,,为什么老子说"不尚贤"?
《道德经》中可以用这把钥匙去理解的句子很多,现略举几例,大家不妨用钥匙去试一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绝智(圣)弃辩(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我们也要学会用老子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就说一个公司吧。符合道的管理,应该是人尽其才,人尽其责。大家各执其事,各忙各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总是最大限度的去创造性的工作。至于领导是谁,这个不重要。这就是老子说道:"太上,下知有之"。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做好了没有。这就是走在大道上的公司。但是,当公司没有上道的时候,情况就会不一样了。有可能就会用仁义去管理——仁就是爱心,义就是责任。这套办法应该也不错,也是较好的应急之法,这样一段时间,管理者有可能摸索到管理的大道,找到让每一位员工知道自己该干啥,并且让他们主动勤奋努力工作的办法,慢慢也就会上道了。我也见到一些公司,老总们总在开会向所有员工大讲特讲,要奉献,不要斤斤计较,其实作用是微乎其微。你说奉献重不重要,肯定非常重要。那些上道的公司,工作人员自觉勤奋创造性的工作,这是多大的奉献,不需要谁去提倡啊。我们学习《道德经》,要真正懂,要学以致用,我们才是增长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