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本栏目由嘉兴日报与嘉兴市档案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室)共同推出
2008年5月1日下午3时40分,随着仪仗车队南北双向对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这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时刻,永留史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杭州湾跨海大桥由南北两岸向波涛万顷的大海延伸,横卧碧波,是我国继长江三峡、青藏铁路之后,又一重大的标志性工程。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仪式
创新撑起“第一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海盐县,南至宁波慈溪市,全长36公里,超过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和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等世界名桥,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一桥”。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环境气候多变,地质条件复杂:浪高、流急、潮差大,且流向紊乱,小气候变化无常,一年中能在海上施工的时间只有180天;海底还有30多米深的砂性淤泥层,并有大量的浅层天然气,一打桩随时会喷涌而出……除了“天时”“地利”不具备外,“人和”也是一片空白:缺设备、缺标准,更缺经验。
为解决技术难题,达到优质、安全、环保的建桥要求,工程指挥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先后拜访国内外很多的科学家和桥梁公司。2002年5月,工程指挥部考察团到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一家世界著名桥梁建筑公司,专程咨询浅层天然气打桩施工、滩涂区架梁等难题。考察团介绍完毕后,现场一片寂静,原本信心十足的外方技术专家一时间集体“失语”。最后,外方CEO只说了一句“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想找到解决的办法需要时间”。
靠人不如靠己。指挥部最终确立用自己的建桥思路,既然设计无法指导施工,那就让施工来引导设计。于是,指挥部在面向全国征集大桥施工组织和桥型方案时,开创性地采用了以施工单位为主,并由其邀请设计单位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模式。同时,鉴于海上施工难度极大,就尽可能压缩海上施工时间,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倡导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设计和施工理念。打个比方,就是把组成桥梁的桩基、桥墩、箱梁等部件当作“积木”,先在陆地的工厂内造好,然后再用大型机械设备搬到海上“搭积木”。
就这样,建设者们在惊涛骇浪中克难攻坚,经历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气等恶劣条件的考验,把大桥一米米地向前延伸,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纪录。在此过程中,建设者们进行了138项科研和技术攻关活动,申报了250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取得9项重要科研成果,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8年4月19日,在杭州湾大桥技术专家组会议上,国内顶尖专家为大桥写下评语:“大桥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是我国成功建设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
国际桥梁界公认的桩基泰斗、美国工程院院士杰·韦克教授,还把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经典案例收入其专著。
聚力铸就“第一桥”
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仪式举行。11月15日在离海盐县西塘桥镇郑家埭6公里的海面上开始打下首根钢管桩。
30多公里长的海上工地,660多个桥墩,26支建设队伍,6000多名操不同口音的工人,18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连串的数字凝聚了大桥工程建设者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2005年2月8日,除夕的傍晚,细雨迷蒙。位于海盐郑家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二标段11号主墩平台工地上,打桩声此起彼伏。担任大桥北航道桥施工重任的二标段的100多名施工人员还在打桩。
“大伙吃年夜饭喽!”5时半左右,随着食堂大师傅的吆喝声,平台上4个简易小伙房的灯亮起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100多名工人在船上、平台上等8个地方开始轮流用餐。没有饭桌,没有椅子,习以为常的工人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半蹲,有的站着,迎着海风端着饭盒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
吃完年夜饭,工人们又干了起来,连夜完成11号主墩打桩任务。大桥是浙江的重点工程,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尤其主桥墩打灌注桩一施工就不能停。整个春节他们都在海上作业,确保大桥施工进度。
除了日夜奋战的工程建设者们,还有一群人也在为大桥的建设默默奉献着。
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海盐县大桥新区东港村入海,2003年底,村民蒋金华的房子列入大桥工程拆迁范围。考虑到大桥的重要性和即将带来的变化,几乎没有犹豫,老蒋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老伴直埋怨他为什么“要价”不高一点。他却说,“如果眼光不远点,只顾着自家一点小利益,只会耽误大桥的工期”。
村民吕金昌义务为大桥建设者服务了3年。大桥开工前,他就骑着自行车跑一个个标段,到处散发“名片”,上面印着经营业务:义务为建设者采购厨房用具、雨具、食堂用品、嘉兴特产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得知很多工人喜欢吃文虎酱鸭,他便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嘉兴文虎酱鸭厂买,每个月起码跑两三次,每次都守到凌晨两点,买到刚出炉的酱鸭,再连夜骑车赶回大桥工地,每一次来回至少需要8个小时,却没有要过一分报酬。
2007年6月26日大桥正式合龙;2008年5月1日试运营通车。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桥通车后,上海和宁波的陆上距离缩短了120公里,在沪杭甬之间形成一个两小时的“金三角”交通圈。长三角南翼诸城市与沪苏之间的距离也相应缩短,进一步方便人流、物流往来,更加合理地配置区域内要素资源,从而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
自行设计、自行投资、自行建造、自行管理……中国人用创新跨越了杭州湾天堑,中国人用创新打响了中国品牌!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