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有吴京的参与,也许是因为票房大爆引人嫉妒,也许是因为透支爱国情怀的电影市场大环境。
《长津湖》上映后的口碑反馈,几乎完美重现了《战狼2》当年上映时的境遇。
一方面是叫好又叫座的商业成绩,一方面又是互联网舆论以及独立影评人的多半差评。
《长津湖》终究没能成为一部让更多数人都认可的红色电影。
而从小荐的个人角度而言,《长津湖》也许不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但绝对是目前华语市场大环境下,能够给出的最完美答卷。
得益于近些年来东西方电影工业的相互学习与进步,全球电影产业的制作技术取长补短,各自都有了本质上的进化。
欧美电影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动作设计和镜头剪辑明显吸取了香港电影的经验。
而华语电影也获得了好莱坞宏大场景拍摄的技巧,包括CGI特效技术的进步,单论电影的制作技巧而言,此轮“大融合”已然引领商业电影进入了新的篇章。
时长三小时的影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无疑是林超贤导演负责的村庄战斗一节。
自从林超贤北上进行合拍片的制作之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随着投资成本的不断增加,林超贤对于大制作电影的把控能力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看香港电影众多丰碑式的导演,因为多年来受限于香港电影市场的因素,也很少有如此会“烧钱”的前辈作为模板。
总制片成本破亿既是大片,更不用说花13亿拍一部战争片,这是所有香港导演可能都不敢想象的“天价投资”。
对于香港导演而言,怎么拍着省钱几乎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反倒是在拍摄大成本电影时,怎么花钱成了他们的软肋。
相反林超贤因为是拍摄警匪片起家,这一类型片也是香港电影中最烧钱的类型,这也就让他具备了拍摄大成本大场面电影的潜力。(纯粹的战争片在香港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从《长津湖》的战争场面看,影片既不同于好莱坞战争片的恢宏写实,也不像国产战争片的沉闷老套。
林超贤用香港警匪片的紧凑剪辑,搭配自己灵活的场景调度能力,给予了战争场面难得的律动感。
这种拍摄的手法,就充满了东方电影的特色,让战争场面有了更多类型片的特性。
譬如乱石阵一节,蓄势待发的志愿军战士与天空中呼啸而过的美军飞机,就如同高手对峙一般,充满了试探和内心活动的展示。
村庄一战中,室内的白刃战,毫无疑问具备港式动作片灵活的动作设计,以及紧凑的剪辑手法。
这些场面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是放眼全球战争电影领域,都没有雷同的经典。
一场战争的发生,最悲哀的不是战争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而是在战争之后,参与战争的双方,没有从战争中汲取到应有的反思与教训。
战争之于人类,本是不应反战的悲哀。
《长津湖》拍摄中从大环境讲,刻意隐晦掉了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导致电影的主题更多集中在了被美化的战争中。
当我们看到的多数战争片中,当需要塑造一个反派形象,至少都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
比如侵华日军的暴行,比如纳粹德军屠杀犹太的残忍。
可之于朝鲜战争,主要着力于渲染双方士兵的对抗,美军最大的罪过,大概也只有用更先进的武器杀害我军战士,以及我们吃冻土豆的时候,他们有火鸡大餐这样的落差感。
至于说中美间的仇恨具体若何,似乎又不能说得太明白。
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当时我国对于美军的戒备,主要集中在台海问题美军对国军征服的支持,以及苏美对抗的敏感立场。
这部分的忽略,导致战争的情绪线全靠对敌人无目的怒火去兜底,对于不了解背景的观众,难免会产生一种无名的憎恨。
再比如双方交火之后,志愿军面临的困难,被主要集中体现为后勤资源的不足。
可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就会发现,当时我军的实际装备低于国军,国军的装备大层面上又低于日军,而在立体战争中,日军的装备和活力又被美军碾压。
这中间大概至少有至少三个级别的差距,更不用说被美军完全占据制空权导致的巨大战术差距。
志愿军战士在朝鲜面对的挑战,其实远比影片中展示得更加绝望。
而这些差距,也因为影片拍摄的需求,无奈只能被忽略,才让片中角色的英勇表现更加合理。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影片把朝鲜战争的背景介绍得更加具体一些。
那么当七连北上的火车离开国土时,看到万里长城绵延,观众内心的情绪也势必更加复杂。
因为这一去,既是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对于战士们来说也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劫难。
与之相对的,晚霞下的壮丽河山,其实也会勾起更多的爱国情愫,而不是简单地被美景所震撼。
尽管影片本身在背景介绍这一块处理得比较模糊,可在观众情绪引导的方向,却有着极为坚定的立场。
《长津湖》在情绪渲染的部分,从头至尾一路向上攀上,这种一往无前的感觉,很好地还原了志愿军当年誓死保家卫国的革命情感。
可对于如今的观众而言,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难免不了解战争的残酷。
于是乎阶梯式递增的情绪,就很容易引导观众产生好战情绪。
而这种情绪还十分复杂,他并不是单纯质朴的爱国情感。
也许在火车上的时候,观众的情感还是单纯的保家卫国的感情。
但是在乱石阵时,就会因为美军飞行员的行为增加对美军的憎恨。
随后村庄战中,因为初次交锋的胜利,会产生战胜者的骄傲。
而两军在感恩节前后后勤的巨大差距, 无疑会滋生一种变相的“仇富”心理,让我们更加讨厌美军。
到后来长津湖大会战,灭掉对方一个精锐团的战绩,加上吴京和段奕宏饰演的英雄角色的超人战绩,观众势必会产生一种对战争错误的向往。
当观众的情绪来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比较危险了,因为对于战争本身而言,在没有发生前,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自身实力的炫耀。
可战争发生之后,我们才能明白其中的残酷。
而在这样的基础下,后面又加上了杨根思的无畏献身和庆祝胜利的群像戏。
整个影片中,没有留下真正反思战争的情节。
也没有去呈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影响,让人觉得仿佛打仗就是军人的事,而军人参与战争又是一种很帅的事情。
这样无疑就模糊了战争残酷的本身,忽略了数十万在朝鲜战场献出了生命的先烈,忽略了我们来之不易的胜利。
毫无疑问,相对于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本身,《长津湖》有着更为复杂的时代背景。
这样的使命,让它获得了更多的绿灯和资源,使得影片成为电影工业中,一部十分成熟的商业战争片。
可对于战争片这一类型片本身而言,受大环境的约束,影片的在深度探索方面有着先天的制约。
也许《长津湖》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它毫无疑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这不就足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