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一词从英文 generation gap 直译过来,由于译法贴切、新颖,加上易于记忆,所以成了常用语。查阅资料得知,generation 是一个总称语,指同一代的人。它所指的“一代”,大约是二十五到三十年之间,但没有定限,很可能年纪相差十年的人便会被认为是属于另一代的。至于gap一词的原义,则是缺口、裂缝或鸿沟,抽象一点的意思是指个性、意见等方面的歧异。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代沟”问题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严重了。因此社会有识之士提出,要消减成年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读青年人的书报,看青年人的电影与电视节目,参加青年人的活动便可以了。也就是说,作为长辈需要换位思考。
以音乐为例,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带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
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有人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不正常了。人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代沟”往往是心理认识的偏差导致的。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所以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性的选择性有关。要承认“代沟”的客观存在,要保持平和而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跨越“代沟”。
早在几十年前梁实秋先生在其《雅舍小品》之《代沟》中就提醒过:“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念,现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坚持。羽毛既丰,各奔前程,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谁也无需剑拔弩张,放任自己,而诿过于代沟。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不能像希腊神话中的亚力山大以利剑砍难解之绳结那样容易的一刀两断,因为人终归是人。”
“代沟”,说到底是价值观的不同,不可强求
完全填平,那不现实也是强人所难。不要企图去说服或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那已被证实是无效的。然而“代沟”却是可以跨越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多与对方进行角色互换,求同存异。
年龄不同引发的心理差异,就像中年人爱听刘欢的歌不仅仅是抱有怀旧的心理,年轻人爱听周杰伦的歌也不是简单追求时尚的心理,各取所需而已。你能说哪种更好听?哪个更有市场吗?
用最通俗也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像对朋友一样对待子女,则一切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