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雪冲寒拆嫩黄
——咏迎春花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北宋诗人韩琦的《中书东厅迎春》,生动地描绘了迎春花的风采品格:
复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拆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中书”,即“中书门下”的简称,为北宋最高行政机构。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韩琦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
新春佳节,人们都在赞美“百卉前头第一芳”的梅花。可是诗人却留意到:“带雪冲寒”的迎春花也在悄悄地开放,为人间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在群芳谱中,迎春花再平凡不过了:花朵小,姿容平常,又无香气。然而,在这首诗中,迎春花却独有其新意。
“复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拆嫩黄”,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描写了迎春花枝条绵长,只能依附在栏杆上,仿佛给人一种孱弱不经风雨的印象;而后又赞她“带雪冲寒”,从这一对比中,突出了迎春花柔弱中蕴藏着刚毅的性格,不畏风雪,冲寒竞放。
当然,迎春花之所以令人赞美,不仅是因为她有顽强的生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那种迎来春光而从不自我炫耀的精神。诗的后两句“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热烈地歌颂迎春花,虽赶在百花前头迎来春光而“不自足”,并能同百花“共芬芳”的品格,确实可以和“俏也不争春”的梅花相媲美。
读完全诗,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仿佛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那一簇簇金黄色的、形如小喇叭的花朵,密密地点缀在碧绿的枝条上,争先恐后地绽放,远远望去,黄澄澄的一片,犹如掉落在大地上的一条金带。这些小巧玲珑的迎春花,以其淡雅素装、朴实无华的风貌,首先揭开了春天百花园的帷幕,紧跟在她后边的,便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北宋诗人刘敞的《阁前迎春花》,表现了迎春花不畏严寒、率先报春的特点:
沉沉华省锁红尘,忽地花枝觉岁新。
为问名园最深处,不知迎得多少春。
刘敞是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字原父,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他学识渊博,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迎春花虽无惊世之美貌,也无迷人之芳香,然而它却能在春节将临、百花凋零的冬末,冲寒冒雪地热烈绽放。正惟如此,它才被誉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象征,才受到历代诗人的喜爱,成为吟咏的对象。同时,人们在写迎春花时,也大多突出其不畏严寒、率先报春这一特征。这首诗通篇不写迎春花的枝条和花朵,独独抓住它“报岁迎春”这一典型特征大作文章,实在是突出重点、节省笔墨的高明写法。
“沉沉华省锁红尘”,“省”,古代称王宫禁地。加“华”字为称美之词。“红尘”,是指闹市的飞尘。这句是说在漫长的冬季里,王宫禁地与闹市区隔离开来,充满阴沉郁闷的气氛。诗题“阁前迎春花”中的“阁”,当指北宋皇家藏书的楼阁,位置就在“华省”之中。诗人曾任翰林侍读学士,陪伴宋英宗读书,所以他是会经常出入于“华省”之中,上下于藏书阁之内的。“忽地花枝觉岁新”,忽然看见缀满鲜花的树枝,才感到新的一年来到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可爱。久困在严冬之中,满目衰枝枯树,一旦看见迎春怒放的花枝,怎能不叫人精神为之一振呢?上句是“沉沉华省”,下句是“忽地花枝”,诗人正是在这对比鲜明的描写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初见迎春花时的喜悦心情,让人感到诗人仿佛正在伸出双手,拥抱花枝,拥抱春天。
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具体描述花枝的形态,而是抓住迎春花的“迎春”二字,发出了“为问名园最深处,不知迎得多少春”的问讯。这一问,既在篇末点了题,也可以引发读者无尽的情思。是啊,名为迎春,偏又开在名园最深处,究竟能迎来多少春天呢?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的读者,自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随着迎春花的开放,岁毕竟新了,春也毕竟来了,而这也正是本诗歌咏迎春花的意蕴所在。
写诗贵在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这首诗可谓做到了这一点。在四句二十八个字当中,诗人采用对比、设问等手法,避实就虚,含蓄生动地礼赞了迎春花,表达了自己对迎春花的深切喜爱。
北宋诗人晏殊的《迎春花》,突出了迎春花不畏春寒、绽放迎春的英姿:
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
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前二句“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侔”,相等。“兔丝”,植物名,即莬丝子,靠攀附于其它植物生长。这两句描写迎春花的颜色和枝条。其花的颜色浅黄与黄莺的羽毛相似,其枝条纤细柔弱结成网状,像菟丝子一样善于攀附其它植物。迎春花的花色、枝条是那样的普通、柔弱,似乎毫不起眼。
后二句“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诗人笔锋已转,写春寒料峭,唯有迎春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展露自己美丽的身段,迎接春天的到来。她在心里默念着,其它娇嫩的花呀,你们又何时绽放呢?
整首诗先抑后扬,突出了迎春花不畏春寒、绽放迎春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