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6月3日电(记者王作葵 钟泉盛)村口新建的露天演出台、可容纳300多人的歌堂、村路旁涂满歌词的墙壁……这一切都在告诉来访者,面前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村落。
黑山村地处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西北部,全村750人中732人是瑶族,而且大部分村民都姓唐。
“瑶族蝴蝶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黑山村就是蝴蝶歌的发源地。蝴蝶歌能有今天,县文化馆的三位老师柳世荘、田洪、何山功不可没!”黑山村“瑶族蝴蝶歌”表演队队长唐相松对记者说。
在唐相松所说的蝴蝶歌功臣中,何山是瑶族,柳世荘和田洪都是汉族。
蝴蝶歌的结构并不复杂,只有1(do)、2(re)、3(mi)、5(sol)四个音,却能产生超出作曲家想象的优美歌曲。1964年,柳世荘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黑山村的蝴蝶歌,便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
“在西方和声理论里,大二度和声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组合,因而又被称作是‘魔鬼和声’,而我们的民歌手巧妙地使用了这种大二度和声,模仿自然界蜜蜂、昆虫的嗡鸣声,产生出很美的声音,令专家们吃惊,这是瑶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柳世荘说。
57岁的黑山村村民唐杏满七八岁时就跟着奶奶学会了唱歌。他告诉记者,村里人90%都会唱歌,而且看到什么就可以唱什么,随时随地都能唱。“比如说锄地累了,我放下锄头在那个地头上就可以唱。吃完饭坐在那个篮球场上,我想唱也可以唱。”唐杏满说。
“我们给你唱一首吧。”唐杏满一声招呼,大家立刻应和起来。《迎宾曲》《流水欢歌迎客来》《情郎下海我下海》……一首接着一首,这些方才还显得有些拘谨腼腆的村民,一旦唱起歌来,眼睛里、脸上都焕发出生动和光彩。
“只要一唱蝴蝶歌,有什么愁愁闷闷的东西,有什么矛盾,全部都解开了,心胸也宽广了!”唐杏满说,“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蝴蝶歌是个宝,要把它传承下去。”
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民歌,蝴蝶歌长期以来只有歌却没有谱,为此,柳世荘便承担起为蝴蝶歌录音记谱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后他仍在继续。目前,经他手收集整理记谱的民歌已超过一千首。
黑山村是一个很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村,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来源都依靠外出务工,由于大量年轻人流失,蝴蝶歌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当时虽然村里中年以上的人还会唱歌,但很多年轻人却连一句都不会。我们花了6个晚上才挑选出38人。”何山回忆说。2015年12月17日,何山与田洪第一次去黑山村帮助村民排练蝴蝶歌组建歌队。
田洪面临的则是另一个技术性难题。村里有很多妇女是从富川县其他地方嫁过来的,虽然也会唱歌,但是吐字发音和唱法与黑山村有所不同,为了保证蝴蝶歌的原汁原味,田洪只好先领着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然后再一句一句地唱,并请来老歌手进行传唱。
农民白天要做工,何山与田洪只能每天下班后再赶到黑山村去排练。从县城到黑山村单程25公里,除了节假日两人几乎每天都去,返回县城时常常已是夜里十二点半。
“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有些人插田回来顾不上吃饭,甚至连脚上的泥都没来得及洗就赶过来练歌。冬天下雨的时候,屋顶漏水,大家围在火堆旁一边烤火一边练歌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田洪说。
2016年,黑山村63名歌手进京参加《中国民歌大会》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蝴蝶歌终于唱响了全中国。
唐相松介绍,目前,黑山村“瑶族蝴蝶歌”表演队还在继续定期排练,村民都是自发自愿参与,不计报酬,演出服装也由大家自掏腰包购置。
“我们期待,能通过蝴蝶歌带动黑山村旅游、种养等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特别是年轻人,可以不外出打工,在家乡就过得红红火火,这样蝴蝶歌才会传承得更好。”何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