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载无穷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威海人守山靠海,既吃得了山珍,也吃得了海味。可如果让威海人选一样自己最爱吃的,那非海味莫属了。
男人在外辛苦一天,晚上回到家中,一边喝着小酒儿,一边吃着煎鱼,那滋味就甭提了——用回味悠长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如果再能加上个海米拌黄瓜、乌鱼炒茼蒿之类的菜,那男人们的心里可就更美了。
威海人说“沾点腥气儿就能当酒咬儿”,体现了威海男人喜欢吃带腥味的食品的特点。比如,家里来了朋友,来不及做菜,有的人家直接抓一把海米端上桌做酒咬儿。如果碰巧儿墙上嗮的咸鱼,直接把咸鱼片子熥一下,更是难得的好酒咬儿。有这样的下酒菜,主客之间喝起酒来一准儿有滋有味。这种现象,反映了威海饮食文化中的海文化的特点。
“腥儿”什么时候变成了“好色”已无据可考。借用男人喜欢吃腥味食品来说男人喜欢“偷腥”,想来应该不是男人的发明。“哪个男人不喜腥儿”这句话有点儿像秋天的草——一棒子打倒一大片,有该打的,肯定也有众多不该打的。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当代人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二者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只有衣食无忧、无所事事了才喜欢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这个道理,在古今社会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说清这个道理,下面讲一个发生在威海的故事。
旧时,威海有一户人家,男主人裴大发因为犯事被官家抓了,家里只剩下了老婆和一个叫“二牛”的孩子。家里没了顶梁柱,家道很快中落,家里原有的几亩地都卖了还欠了一屁股 “饥荒”(威海话,欠债的意思)。
二牛妈听说村里的地主王有财想找个长工,就寻思着让二牛去干。考虑自己一个女人家不便出面,就想托小叔子裴根儿找王有财说和一下,就喊二牛去请叔叔过来。
裴根儿听说嫂子有事儿,赶紧赶了过来。二牛妈见小叔子过来了,赶紧往里屋让。裴根儿嘴上应着,连着说“好”,脚却立在门口不动。
虽然农村人说“长嫂比母”,可对裴根儿来说,自己的嫂子一个人寡居,该避嫌还是要避嫌。二牛妈也知道裴根儿的心意,就不再啰嗦,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的意图。裴根儿正好也有此意,两个人一拍即合。裴根儿感觉事不宜迟,就转身找王有财去了。
三十年代威海农村富裕人家
王有财家虽是高门大户,三进大院,可因为两面接山,虽然显眼,可也不算太张扬。裴根儿敲了门。一会儿,王有财的闺女芳儿出来把门开了。
芳儿走在前面,裴根儿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
芳儿个子不高,长个三节儿腰(威海俗语,是指腰部细长、弯曲),扎个大辫子,穿着紧身衫、宽松裤,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显得小巧玲珑。芳儿平时出门喜欢涂口红,拿手绢儿,村里男人见了,看也看不够。女人见了,心里嫉妒得不行,嘴上却说:娇滴滴的,浪掰掰的,还没嫁人,急丢丢的。
三十年代的威海姐弟俩(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芳儿把裴根儿领到了客厅,给裴根儿倒了水,就径直回屋去了。
裴根儿敲门时,王有财正在后院周理家什(威海俗语,修理用具的意思),听说裴根儿来了,放下手头的活计,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裴根儿见了王有财,叫了声“叔”,两人就寒暄了起来。
论辈分,王有财与裴根儿是同辈人;论年龄,王有财比裴根儿略大些。老辈王姓是村里的占山户,裴姓是买山户。裴姓为同王姓搞好关系,就自贬一辈儿。裴根儿虽然常年在外跑单帮,见多识广,可回到村里,还得守村里的规矩。
两人说了一会儿,就说到了正题。王有财听了,半晌不语。
裴根儿见了,知道王有财因为裴大发被抓的事儿,担心二牛也“干熊不老实”(威海俗语,没有本事还不守规矩的意思)。就说:叔,不行你再考虑考虑。
裴根儿出了门,心里盘算着:这个事儿弄得“绞酸巴涩”的(威海话,事情不顺利的意思),要是到此为止,一准儿黄了。正琢磨呢,抬头看见了玉兰冲自己笑,顿时有了主意。
玉兰早年唱过戏,不仅腿勤快,嘴也会说,一来二去,就成了媒婆。玉兰喜欢打扮,常找裴根儿捎东西。裴根儿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儿上,从来不多要钱。所以,两家一直走得挺近乎。
裴根儿把刚才的事儿说了,玉兰自告奋勇地要帮忙。
玉兰到了王有财家,坐下来就讲东家长西家短,王有财越听越高兴,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两人越说越近乎,一会儿头都快碰到一起了。趁着热乎劲儿,玉兰把裴根儿托付的事儿说了,又劝了王有财几句,王有财也就顺坡下驴,答应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威海妇女出行。从图片看,威海男人很有绅士之风
上世纪三十年代,威海富裕人家妇女出行。
晚上,王有财睡梦中看见玉兰的身子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就想去摸。老婆正在睡觉,被王有财弄醒了。见王有财在自己身上乱摸,一开始还觉得挺受用,一会儿听王有财嘴里咕咕喽喽不知讲什么,就凑近了听,隐隐约约听王有财说玉兰,气得顺手抓起睡在自己旁边的猫子,塞到了王有财被窝里。
猫子被王有财抓痛了,“嗷”的一声挣脱跑了。王有财惊得一下子坐了起来。说道:猫子怎么到了我这儿?他老婆没好气地说道:我怎么知道?大概是白天闻到了腥味,晚上做梦想吃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