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曾在演讲中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绩点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提出批评不少高校教师们也对学生们陷入“绩点困境”感到忧虑近日,媒体的报道将这一话题又推向了前台(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用什么软件可以算绩点 热评绩点为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什么软件可以算绩点 热评绩点为王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曾在演讲中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绩点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提出批评。不少高校教师们也对学生们陷入“绩点困境”感到忧虑。近日,媒体的报道将这一话题又推向了前台。(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为了挤入更好的赛道往往需要经历一番分数“厮杀”。步入大学,赛道上的评分规则有所调整,绩点(GPA)成为成绩评估的新方式。此类计算方式源于欧美高校,是目前中国大学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主流方式。该项考评方式制定的初衷本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与警示,而非筛选。现实景况却是,大学生们围绕绩点展开的竞争丝毫不亚于高中时期的分数博弈,以致有的学生将现在的大学阶段戏称为“高四”,“绩点为王”反倒是大学的主旋律。在愈演愈烈的绩点“竞赛”中,学生们因此迷茫,老师们也对过分追逐绩点的价值取向颇有异议。
无可否认,绩点作为评估学生学习质量的一把“标尺”具备一定科学性。但绩点这把标尺本身更应作为检验工具本身而存在,而非最终目的。如何评价学生发展成长需要更多尺子来参与丈量,绩点为王不该被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说绩点为王不可取呢?一方面,学生们一味追求绩点为王容易将大学教育导向功利化的误区。这种取向实际也是一种“工具理性”思维在高校教育层面的绵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将人的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简而言之,前者奉行的是以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的,追求即刻回报;而后者则更注重行动本身的价值。为了在绩点竞争中取得优势,学生内部流传着诸如《选课指南》、《高分选课攻略》这类绩点提分“干货”。哪些老师给分高、哪些课可以“刷”绩点,擅于“经营”绩点的学生往往通过精巧的计算和分析以达成回报率高的漂亮数字。而这些量化的指标和对绩点的理性计算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功利主义的意味。
而另一方面,从结果来看,以绩点为中心的模式往往会将资源过分集中于“高分”学生。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认知里,高绩点往往意味着“高收益”。在实际运作中,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等学生们最为关注的事项无一不与绩点挂钩。目前高校以绩点为主的资源分配策略也使得大量资源向高绩点学生倾斜,绩点高的学生在就业、升学的道路上更大概率手握一张“通行证”。
学生们不能只在绩点主导的世界中狂奔追逐,绩点也并非大学生活的全部意义。毕竟,大学教育更在于探索智识活动,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自我价值。而这些远非绩点所能单一衡量。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