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宋朝重视文人,犯了错一不会杀头,也不会羞辱式的打屁股,顶多贬到天涯海角以观后效了事。
在中国地文人中,苏东坡算是最坎坷的一个了,但他没有一哭二跳三上吊,也没有像屈原一样跳河,更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而是在红尘生活中,活出自我的精彩。
苏东坡很倒霉,写诗搞出了个“乌台诗案”,差点被搞成政治犯砍头;在北宋的党争中,他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新党上台,苏东坡骂新党,王安石不高兴;旧党上台,苏东坡骂旧党,司马光不开心,最后的结果就是被一贬再贬,他的半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有过从一个从八品连升六级的辉煌时刻,有过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正二品大员的巅峰状态。也有过从巅峰堕入低谷,没有品级、没有俸禄、不得参与政事的落寞阶段。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巅峰再到低谷再到巅峰,苏东坡的人生看上去就像是一幅让人费解的心电图。
可是无论怎样,苏东坡都是一幅乐呵呵面对生活的态度。记得有位西方文豪说过,他对生活的热爱,热爱到令自己不好意思的程度,这用来形容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也是恰当的。用现今的网络语说,苏东坡面对生活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而我对苏东坡的生活态度的概括则是:生活总想调戏我,我却把生活给调戏了。在苏东坡一生中,有这太多被调戏和调戏的有趣瞬间。
《三字经》中有这么几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说的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为什么苏洵到了27岁突然要发奋读书呢?话说苏洵27岁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一是他的哥哥参加高烤成功,顺利当了国家公务员;二是这一年苏东坡出生了,苏洵做了父亲,突然感觉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了。当然苏洵虽然开始奋发图强,但还是数次高考落榜。直到苏东坡20岁这一年,苏洵带着苏东坡和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父子三人同时雄赳赳气昂昂进京参加礼部会考。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考试毕,欧阳修发现了一篇旷世好文,但欧阳询转念一想,当今天下,除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于是欧阳修为了避免旁人说闲话,就把这篇文章给排了个第二名。谁知揭榜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原来出自苏东坡之手。本来能得第一,因为一个用心良苦的误会,苏东坡被弄了个第二,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被生活调戏。不过好在,这次调戏很快就被苏东坡调戏回去了。第一是由于欧阳修的误会反而让苏东坡三父子在京城名声大噪,等于欧阳修给苏东坡做了一个反面广告。第二是在接下来的由宋仁宗亲自主考的制考中,苏东坡和苏辙同时大放异彩,宋仁宗还感叹地说:哎呀呀,我总算给我的子孙发现了两个宰相的苗子。到后来的后来苏辙做过副宰相,而苏东坡官至尚书。
苏东坡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记载着一次苏东坡调戏生活的趣事。话说当时苏东坡被贬惠州,因为当时惠州经济不景气,苏东坡旁边的农贸市场规定,一天只能杀一只羊。你想啊,就可怜的一只羊,羊肉自己是被有钱人和官老爷买走了。苏东坡只是一个被贬谪的谪官,显然没资格吃到羊肉了。但是这点小事哪里能挡住一个吃货前进的步伐呢。苏东坡就给羊肉店老板打招呼说让把羊脊骨给他留着。苏东坡买回羊脊骨,用炭火慢慢地烤,一边烤一边往羊脊骨上淡淡的淋一点酒,一边考一边往羊脊骨上淡淡的撒一点盐。烤至骨肉微焦,开吃。苏东坡给他弟弟说,你知道么,用这种办法烤出来羊脊骨,吃着简直有蟹肉的味道。苏东坡大致三、五日吃一次这种烤羊脊骨,并在信中调侃弟弟说,你生活优渥,常年吃上好的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骨头,至于我发明的这种烤羊脊骨,你这种有钱人又怎么会体会这其中的美味呢。信的结尾苏东坡还不忘记幽默一把,他说,这种烤羊脊骨好吃是好吃,但就是有个麻烦,就是让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很不开心。想想看,一个朝廷二品大员被贬,连一顿像样的肉都吃不上,生活对他这般调戏,遇到一般人估计只能怨天尤人,叫苦连天,骂爹骂娘了,可是苏东坡却用这种近似于阿Q的姿态,毫不客气的把生活调戏了一番。
苏东坡越是调戏生活,生活好像就越不打算放过苏东坡。
这不,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头子,再一次被贬,这次一下就贬到了海南岛。之前的日子虽然艰苦些,好歹有个住处,这一次被贬连个住处都没了。好在苏东坡名满天下,就算被贬到海南岛这种当时完全的方外之地,当地的村民还是认这位大诗人的。于是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在槟榔林里就地搭建了三间类似于茅草屋的房子,起名“槟榔庵”,住下来。当时海岛上的百姓以捕猎为生,盐巴、咸菜、大米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是从大陆运送。缺米少粮的光景也是时常发生的,当地的百姓时常救济一碗米半条鱼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苏东坡在这里还养过一条叫“乌嘴”的大狗,苏东坡经常会带着“乌嘴”在村里失魂落魄地溜达。有一次苏东坡在溜达的路上遇到一位村妇,苏东坡神经兮兮地凑上去问村妇:人生如何?村妇曰:一场春梦耳。于是苏东坡给这村妇起了个外号“春梦婆”。
苏东坡在海南岛度过的三年一个月的近乎绝境的日子里,当然没有忘记继续调戏生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里虽然缺医少药,但我每每想起京城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死于医师之手,我就突然很庆幸。在这段时间里,苏东坡修改《易传》、《论语说》;作《书传》;著《志林》;和陶渊明诗124首;顺便把跟随在身边的儿子苏迈培养成了一名进士。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遇贬职,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他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一片心。
他的才情自不必赘述,我们从小熟读的那些诗歌就是说明。
他对生活乐观积极,即使是被贬到了海南岛,还创作出了《易传》、《论语说》、《书传》,而且因为海南岛的物质匮乏,他还自己造过墨。
他到了任何一个地方为官,都想着为民做实事,密州的蝗灾、徐州的水灾、鄂岳一带的“溺婴”恶俗……
他喜欢酒,但不善饮,恐怕是不能喝酒的人里最爱喝酒的了。他曾说“天下之不能饮者,无不在予下者”。他还尝试过自己制作酒,据他儿子说,味道和屠苏酒差不多,也就是药酒差不多。 就是味道不是很好。
他是一个非常不拘小节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而且无论到何地,都能交到好朋友。
他还是一个爱吃的人,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他被贬惠州时写下的诗句。
不仅他很厉害,他爸爸苏洵,他弟弟苏辙都是大家。一家三口都在唐宋八大家之中。
他爸爸的经历也是蛮传奇的。他爸爸年轻的时候一直游荡不学,和一帮斗鸡走狗的朋友毎日走街串巷,游手好闲,被当作反面教材。他爷爷苏序倒是非常淡定,尽管一直接到邻里的投诉,但他一直认为“犬子年幼,心性未稳而已,何必担忧?洵儿特立独行,定非凡人,尚加以磨练,定有出头之日。”苏洵一直到他二十七岁这一年才羞愧于一事无成的人生现状,窘迫于越来越糟糕的家庭经济,感动于妻子的辛苦劳作,相较于哥哥出仕的无限荣光,这才幡然醒悟,从此下苦工夫,改过自新,争取光明的人生。培育出了苏轼、苏辙这样的大家。后自己也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出任了史官。
弟弟苏辙虽然才华不及苏轼,但是苏辙在个性上更稳重,也官至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他和哥哥苏轼的感情极深,他们曾经还约定要在退休后“风雨对床眠”。
去过西湖的人应该都知道苏堤、三潭印月,这三景都和苏轼他老人家有关。当年西湖因为长期没有疏浚,导致淤塞过半,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湖田,恢复旧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而三潭印月则是因为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此修理石塔。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生活困窘,只好做起了农民,开垦荒地,而这荒地就在就在他为官的营地东侧,他因此给自己的居室起名为“东坡雪堂”,也自称为“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时候,苏东坡实在是太穷了,每个月的俸禄不足以维持生活。他就想了一个妙计,那就是: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一串一串地挂在屋梁上,每天只能使用其中一串,万万不可超支。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三招来解馋。第一个,心理安慰法,或自我麻痹法。就是把普通的菜蔬与山珍海味视为同样价值的东西,都是可以充饥的。喜欢哪种食材是个人爱好,和食物无关。 这样一来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嚼着蔬菜了。第二个,吃进朋友家。我们都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获得很多的好朋友,而这些朋友也都非常好客,他就找机会隔三岔五地去朋友家大吃一顿。哈哈哈哈,蹭吃小能手!第三个,聚餐解馋法。就是有一些官员会比较喜欢聚会,他们经常也会叫上苏东坡,这样他就又可以大吃一顿了。不过他的家人应该还蛮难熬的啊。他自己倒是可以去蹭吃蹭喝,可其他人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又要跟着苏东坡受苦受累,还经常吃不好饱,真是难为他们了。
我们也许可以向他学习学习。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苏东坡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一想起他的名字,就立刻生起敬仰和嘴角挂起微笑的人。
是的,我们爱苏东坡,不光爱他的才华,我们更爱他调戏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