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帝位传承是靠武力值的高低来确定,那刘邦应该给韩信当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难,夺得天下,太子之争是有过,甚至朱棣都曾经有过更换太子的念头,但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朱高炽。
朱棣的正室是徐达的长女,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后,徐氏被封为皇后,她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嫡子,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期间,朱高炽就是世子。
朱高炽与他的两个兄弟差别很大,朱高炽温和仁厚,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生性暴烈,孔武有力,善武恶文,他们三兄弟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世子朱高炽身体不佳,肥胖到了行动都不便的地步,他镇守北平,而两个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就一直跟随父亲东征西讨,一个看家,一个征伐,兄弟分工很明确。
朱高炽和朱高煦性格千差万别,为人处世更是天壤之别,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对朱高煦这个孙子就非常厌恶,朱高煦生性暴烈,崇尚武力,在洪武年间都杀过官民、驿臣,为这个事情,朝臣还弹劾过燕王朱棣,还好朱元璋没多久就死了,没有追究。
朱高煦在靖难期间立了很大的功劳,在很多关键之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山东聊城之战,要不是朱高煦及时来救援,朱棣就死在那里了,哪还有后来的锦绣江山。
朱高煦在外拼死拼活,朱高炽也并没有闲着,不但要守住根据地北平城,更是要为前线征战征集粮草,准备军饷,甚至在军事上也有支持,建文元年,李景隆率领50多万大军来攻北平,要不是朱高炽积极备战,组织城防,只用一万多士兵誓死守住了北平城。
朱棣登基后,立朱高炽为太子,按照法统制度,既是遵循祖制,又符合法度。朱高炽当了太子,朱高煦不愿意了,有了想法,认为自己不但在靖难之中出力很大,关键是人比朱高炽长得帅,杀伐决断,勇猛有力。
朱棣也更喜欢朱高煦,这很正常,毕竟朱高煦一直跟着朱棣南征北讨,鞍前马后,再有就是朱高煦的性格比较像朱棣,而朱高炽却与朱棣相反,太过仁厚。朱棣起了换太子的心,一方面是朱高煦仗着皇帝朱棣的喜欢,赖在京城不走,还在朝廷联络那些靖难功臣煽风点火,另一方面考虑到大明王朝经过朱元璋的初建,朱棣的靖难之役,国家需要有个强势君王来继位。
朱棣要改立朱高煦于法统不符,朝中的文臣不乐意,祖宗的法度必须遵守,嫡庶长幼自有规矩,虽然那群武将拥立朱高煦,朱棣心仪朱高煦,可是朱高煦的缺点太大了——不遵法度。
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皇帝对王朝的破坏力太大,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主儿,最终还是看清楚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差别。那就朱高炽继续当太子,朱高煦就当了个藩王。
朱高炽继承皇位后,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给“仁宣之治”开了个好头,特别是在明朝百业待兴期间,能够与民休养生息,整治吏治做了很大的贡献,更是破天荒的把建文帝时期受到朱棣责难的前朝遗臣进行平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胸襟。
综上来看,朱高炽比朱高煦更适合做皇帝,作为皇帝朱棣虽然有过动摇,为江山社稷着想,最终还是选择朱高炽继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