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被视为地球第三极的雪域之地,这里是祖国的美丽水塔——黄河的起源之地。长期的坚守,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奉献。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黄河从这里出发,曲曲折折,潺潺东流。“黄河源头第一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既是一处地质高地,更是一处崇尚奋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高地。
长年驻守在雪域高原之上的青海省曲麻莱县人民武装部,如一方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顽强磐石,汲吮着“老高原精神”的滋养,似黄河的百折不挠踔厉奋发、一往无前。
“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谆谆教诲,成为曲麻莱县人武部拼搏前行的精神动力、实践指南,为人武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他们筑牢信仰信念和精神高地的不竭之源。
“铁心向党、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始终在黄河之源传唱,在曲麻莱县人武部强军实践中传承。
手牵历史,面向未来,曲麻莱县人武部将党的强军战略、强军目标精心播撒在雪域高原,立足新时代、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在极地听从党的召唤。
以“老高原精神”为红色血脉基因,强基固本,从而使人武部建设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
人武部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大力弘扬“老高原精神”,把忠诚于党的情怀付诸于强军伟业,在理论武装、备战打仗、国防动员、生态管护和拥政爱民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先进旅团级党委”,被青海省军区树为全面建设的一面红旗。仅今年初,人武部在省军区党委扩大会上,就一次性捧回6块奖牌。
作为一个扎根于高原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县级人武部,何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人武部政委辛海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个荣誉面前,一块块奖牌的背后,是我们坚定不移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的坚定实践,也是我们顽强拼搏留下的一串串珍珠般的足迹;一份份喜乐的获得,源于不断铸牢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我们将继续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贯彻强军思想,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扛起国动人肩负的时代重任,推动高原民族地区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
这份答案里有信念的铸成,有斗志的砥砺,有扛起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练兵强能 应急应战显身手
曲麻莱县地处进藏交通要道,境内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多发,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现实而紧迫。
所以,人武部每一位官兵和民兵身上的担子也就变得重了起来。面对高寒缺氧的先天条件,他们没有降低标准,每天刻苦训练,为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冲在最前线。
2022年1月底,临近春节,曲麻莱县城大街上突然出现一队队的民兵,急匆匆地赶赴人武部。
原来,这是该县民兵战备值班分队收到集结命令后,按照预案快速到达人武部集结。
集合点名后,民兵们有条不紊地领取装具,迅速按照摩托化和徒步两种方式机动行军。整个过程,队伍组织严密、程序规范;指挥员指挥得当,口令清晰洪亮、动作熟练规范;民兵动作敏捷、精神振作、配合密切,展现出了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优良的素质和临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次战备拉动,他们以雪灾救援为背景,着眼提升战备水平,强化战备观念,进一步规范了民兵应急分队战备秩序,提高了应对春节期间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演练结束后,民兵班长加义深有感悟:“今天的战备拉动演练,虽然寒风凛冽,但大家的热情不减,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兵的味道,感受到了军营生活,更加激发了大家的训练热情。”
时间回到2019年初,连续降雪使玉树州特别是曲麻莱县遭受了60年不遇的雪灾,也让民兵队伍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价值所在。
家住曲麻莱县巴干乡团结村的民兵仁青文加就是其中之一。“降雪使许多道路都不通了,我们民兵分队在人武部的带领下,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有时还要徒步几十公里,将饲料送到居住偏远的牧民家里,百姓有了饲料,牛羊就能活命,对我们民兵也是特别好的认可。”仁青文加说。
面对雪灾,民兵冲锋在前,保障道路通畅,保障饲料的充足……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牧民群众的点赞。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民兵队伍应急处突能力,人武部紧密结合驻地使命任务需求,严格落实民兵应急排每月轮流战备值班,每半年组织县国防动员委员会带领公安、武警、应急等部门和民兵分队成建制联训联演,健全完善军地一体、快捷高效的指挥体系,民兵队伍遂行突发任务的能力明显提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旅团级党委”“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几年时间人武部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奖状。
“每一个奖牌的背后,都凝结着一茬茬民兵的辛勤付出;一份份喜乐的获得,来源于满满的奋斗。” 人武部政委辛海掷地有声。
推进正规化建设紧跟时代节拍
夯实正规化建设之基,曲麻莱县人武部以“四个秩序”守正创新,开拓进取。
2017年6月,辛海到人武部任政委时,一眼看到的是旧房子、土墙院和陈旧不堪的营具。基础建设滞后,既影响制约了人武部建设的发展进步,无形中也淡化了战备意识、降低了工作标准、消褪了奋斗意志、松散了军人作风。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一张“考卷”摆在人武部领导班子面前。
面对困境,只有“思想破茧”才能“突围”。部党委带头,把“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的口号根植心中,用一流标准抓好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着力提升“硬件”。随着军地筹资的840余万元“落地”,如今的人武部营房早已旧貌换新颜。
有强军目标引航指路,有方法路径助攻强推,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导责任使命,“四个秩序”由内而外层层递进,层层走向纵深。
随着营房建设的强力推进,人武部党委以贯彻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为重点,以整治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抓手,将正规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标准。
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强军目标的同心同向发力,让人武部将投身强军大潮视为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为自身建设在诸多方面贯彻始终、注入活力。
人武部着力强化战备意识,不断铸牢备战打仗的思想根基,始终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民兵队伍备而待战,面对应急任务必须要站排头,发挥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强的优势。”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谭晟说。
人武部修订完善国防动员、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案预案,并定期组织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指挥要素演练,让各级各类人员熟悉职责任务,掌握指挥流程和行动方法。不仅如此,人武部还注重提升值班备勤、应急应战等软硬件效能,规范县、乡两级库室,实现了指挥系统的军地信息实时共享。
正如身畔的黄河源头,从汩汩涓流汇聚壮阔之势,人武部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创新完善,无一不与强军目标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坚持以任务为牵引,突出生态管护、保交护路、乡村振兴等高原牧区和任务需要,采取集中轮训、挂钩联训、岗位自训等方式,刚性落实训练计划,做到人员、时间、内容、质量“四落实”。同时,积极协调公安、武警、消防等单位签订训练场地共用协议,采取向上请领配发、自行采购储备、社会征集使用等办法,补充配备训练物资器材,为训练落实创造了条件。
党的建设始终是人武部坚定不移恪守的取胜法宝和保证,一切工作都在培根铸魂这一轴心的运转中推广开来,而其中丰富时代内涵的“老高原精神”,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中释放出思想的光芒。
党性强,事业兴。通过连续5年的持续抓建,人武部的硬件建设步入正轨,软件建设渐入佳境。
初春的曲麻莱最低温度仍低于-20℃,室外天寒地冻,远处高原上一片白雪皑皑,但人武部温室大棚内却春意盎然,一排排碧绿的蒜苗、嫩绿的油菜,草莓挂果、香菜斗艳、菠菜翠色欲滴……
人武部部长李溢说,“我们可以育种各类蔬菜品种,一年四季吃上新采摘的蔬菜不再是难事。遇上吃火锅时,有10余种菜品可供官兵选择。”
为解决官兵能吃上新鲜蔬菜这一难题,人武部党委下定决心,在海拔4268米的高原破冰动土,先后建起了3座温室大棚,反复试种适合高原生长的蔬菜、水果,如今,官兵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极大地丰富了官兵餐桌。
针对驻地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社会依托较少、官兵文化生活单一的实际,人武部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投入150余万元,实施营区“武化”“亮化”“绿化”工程,移栽红柳、云杉等高原树木,整修官兵宿舍,接入供氧设备,配齐生活用品,建好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改善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创造了拴心留人的好环境。
强军目标的引领,使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提升了新的高度。
坚持任务牵引正规战备秩序,聚焦能力提升正规训练秩序,贯彻严实要求正规工作秩序,凝聚意志士气正规生活秩序,人武部的正规化建设走在省军区前列,从一度的落后华丽转身成为先进典型。
2021年3月,上级工作组对曲麻莱县人武部本级和全部乡(镇)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进行考评验收,结果显示:各类库室规范统一,装备器材配套齐全,人装拉动快速到位,被检查单位均获得优秀评价。
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使命担当
近年来,人武部一届届班子、一茬茬官兵,面对艰苦环境、恶劣条件,坚守传承“铁心向党、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扎根雪域高原,挖掘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让红色血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涌现出了一家三代听党话、跟党走,热血戍边、忠义卫国的楷模典范。
他们就是曲麻莱县约改镇退伍军人多着义一家三代。
多着义的爷爷和父亲,年轻时特别崇拜解放军,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是孜孜以求的理想。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他们立下誓言:“老子不行,儿子来;儿子不行,孙子来!”为了实现从军梦,爷爷和父亲先后加入了民兵队伍,经过人武部的教育训练,学会了按军人的标准行事。
对多着义和弟弟,父亲从小就按照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在别的孩子撒娇的时候,当民兵的父亲就时常教育他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有原则,被子要叠整齐,每天要坚持跑步……虽然是懵懂的年纪,但他们心中军人梦想的种子却早已发芽。
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与感召下,2017年9月,正在湟源牧校大二读书的多着义主动报名参军入伍。他牢记人武部领导在役前教育时的深情嘱托,跟随英雄团长祁发宝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
2019年9月,多着义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他心爱的部队和战友,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兄弟两人互换角色,弟弟多杰闹布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继续在西藏高原为祖国站岗放哨。
一样的信念、一样的梦想、一样的追求,一家三代铁心向党铸忠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高原藏族群众爱党爱国爱军的坚定信仰,用坚守和奉献传递着报效国家的军人情怀。
这样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故事在人武部屡见不鲜。
德俄·德才,1911年出生在曲麻莱县叶格乡莱阳村的牧民家中。1952年曲麻莱工委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来了之后,建立了人民政权,广大牧民翻身当家作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
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他对党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武部在广大牧民中编组民兵,德俄·德才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民兵组织。
他暗暗抱定一个忠诚的信念:今生今世跟党走,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终于在1960年初一次反分裂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中,他有了实现心中愿望的机会。战斗中,他机智勇敢顽强,杀敌2人,俘虏6人,缴获长枪5支、短枪1支……
他的英雄事迹不胫而走,藏族群众称他是黄河源头的雄鹰。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曲麻河乡昂拉村主任兼任民兵连连长,后因工作出色调整到叶格乡莱阳村当主任兼民兵连连长。1960年5月,德俄·德才作为“民兵英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亲授一支半自动步枪。1962年11月,德俄·德才被青海省军区授予“五好民兵”称号,成为全省民兵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但是德俄·德才并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和模范民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头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带领民兵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为曲麻莱县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德俄·德才常常对儿子叶多说:“我的成绩属于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你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叶多回忆起这段话时,脸上露出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他表示要牢记父亲的嘱托,接过父亲的枪,传承“枪魂”精神,当一名合格民兵,守护这片蓝天净土。
长期以来,人武部为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和凝聚感召作用,既注重运用融媒体网络化、掌上化、便捷化的优势,把“老英雄”的先进事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给民兵,使民兵轻点指尖就能尽享红色大餐,还注意利用传统载体容易被群众所接受的特有优势,把“夕阳红”的故事喷绘在灯箱和橱窗上,让大家处处可见、随时学习、对照践行,形成了处处红色争艳、时时传统熏陶的浓厚氛围。
如今,德俄·德才的儿子叶多,不仅是可可西里民兵生态管护队的骨干,还是保护母亲河活动协会的主要成员,2020年还光荣加入人武部组建的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经常进村入户给牧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连续两年被军分区、人武部和所在乡表彰为“优秀民兵”“优秀共产党员”。
促进军地融合发展踏上新台阶
曲麻莱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体制试点县。驻守黄河源,就要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一番“折腾”,人武部率先开启“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探索,让民兵队伍成为固牢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力量。
既肩负着强军使命,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副铁肩,双重责任,人武部在雪域高原的艰辛跋涉中开辟出了军地融合发展的“曲麻莱样板”。
2016年8月,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深入学习书记的重要指示,使人武部党委“一班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书记赋予军队的重大使命。
人武部将落实书记关于青海“三个最大”的重要指示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大河之源瞩目高远,以军民为本,为当地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架起了可依托、可保障的“四梁八柱”。
2017年,人武部联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将生态管护人员纳入民兵编制的实施意见》,将分散在各乡镇、村落的生态管护人员,纳入到民兵队伍中。随后,通过一班带一村形成辐射点、一排带一乡编织管护网,全域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动态化生态管护体系。如今,全县所有民兵都自觉肩负起生态管护的重大责任。
县长、县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王拉加说:“民兵 生态管护员队伍,每月进山3至4次,主要履行草山管护、打击盗猎、护林防火、清理环境等任务。”仁青是巴干乡团结村民兵,曾参加过2年巡山任务。他说,通过“民兵﹢生态管护员”生态保护模式,曲麻莱县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恢复和改善。
人武部在启动并有效完善“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探索创新,先后组建了“民兵 党的理论政策宣传队”“民兵﹢抗灾保畜突击队”“民兵﹢治安巡逻员”“民兵﹢纠纷调解员”等多支队伍。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在曲麻莱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再次得到论证。
如今,生活在黄河源头的藏族群众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支支身着迷彩服的民兵小分队,打着鲜艳的队旗,活跃在生态管护、宣传教育、乡村振兴等多个战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唯创新出活力,唯创新显优势,唯创新赢未来。
民兵工作机制的创新激活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人武部探索推行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成为党的理论传播、国防教育、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新方法、好方法,也解决了民兵队伍编组难、集中难、训练难的问题。事实证明,“民兵 ”模式的推行,取得了军地建设发展的双赢效果。
他们是“领头羊”更是暖心人
他叫旦争才仁,是曲麻莱县政协委员、叶格乡红旗村民兵排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托俄俄加合作社理事长。
旦争才仁从小就跟着身为民兵排长的父亲,经常参加县、乡、村、社组织的生态管护、维稳救灾等活动,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而此时,旦争才仁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基干民兵,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人民武装部组织的技能培训。旦争才仁认真学习掌握了畜牧业养殖技术,率先创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起步总是与艰辛相伴。组建合作社之初,红旗村牲畜上百头的多畜户不愿入户,少畜户担心入社后血本无归连饭都吃不上。经过人武部的多次动员,反复做工作,旦争才仁联系红旗村二社的15名民兵起头办起了曲麻莱县第一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托俄俄加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也被群众称为“民兵畜牧业生态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伊始,入社的牧户基本上是赤贫,只有少量的草山、劳动力和牲畜。入社的其他15户57名牧民的牲畜加起来只有170头牦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民兵排长的旦争才仁将自家300头牦牛、500只羊赶来入社。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佳话,都说“旦争才仁了不起,心里装着父老乡亲,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旦争才仁现如今成为群众脱贫的领头羊,带领群众成功致富。
“民兵队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突击队、排头兵,我们要发挥好这个群体的作用,把部队所能、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有机结合起来,在重点领域和项目上投入力量,推动军民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人武部政委辛海说。
多年来,他们深入联建学校开展助学兴教和国防教育、到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已经成为常态,深受驻地政府和群众好评。
今年3月刚开学,人武部部长李溢带着民兵又来到秋智乡寄宿小学,为学校添置了一批教学设施,给全校132名藏族学生赠送了书包和学习用品,为10名重点帮扶的困难学生购买了被褥、棉鞋等生活物品,与学生和家长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生活现状,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不仅如此,他们还为驻地敬老院购置了洗衣机、电暖气、电视机、消毒柜等日用电器,为每名老人赠送了棉被、棉鞋、手套、保温壶等生活用品,每月都组织官兵到敬老院开展服务活动。
在敬老院里,官兵向老人们嘘寒问暖,询问他们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清理垃圾,为老人洗衣服、理头发、剪指甲、量血压,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亲切地和他们唠家常,用实际行动把温暖送到老人们的心中。
院长公保求加看着喜笑颜开的老人,高兴地说:“这些老人们最害怕孤独,尤其是万家团圆的佳节时刻,更希望有人来多看看他们,陪他们说说话,热闹热闹。”
辛海介绍说:“多年来,官兵与敬老院孤寡老人结成对子,每逢传统佳节都像走亲戚一样去看望慰问老人们。即使有些同志转业离开了,都会把结对认亲的老人一个不落地交接给新来的同志,这早已成为我们的传统。”
聚力谱写新时代拥政爱民新篇章
曲麻莱县藏族常住人口占比99%,是名副其实的藏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武部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密切血浓于水的军政军民关系,谱写了富民强兵的新时代赞歌。
将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水乳交融的深情里充满浓情厚意,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彰显了子弟兵的为民情怀。
2017年7月,曲麻莱县约改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分队连续奋战5天,转移受灾群众80多人,抢救物资200余吨,清理淤泥2000余方。
2020年8月,曲麻莱县因强降雨天气导致境内国道215线通天河桥附近发生严重山体滑坡,人武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迅即组织保交护路分队奔赴现场,仅用4个小时就疏通了3处塌方路段。被救群众动情地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民兵,看到了他们,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铸就平安。
2019年6月,巴干乡通吉村因虫草采挖与邻县一村庄发生纠纷,200余名村民对峙,纷争一触即发,应县委、县政府的指示,人武部及时组织民兵应急分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为地方政府化解矛盾纠纷赢得了宝贵时间。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武部党委始终急地方党委政府所需、急驻地人民群众所盼,无论是设卡封控、人员排查,还是消杀灭菌、维护秩序,或是疫情宣传、转运物资,最急需骨干的地方就能看到民兵干部的身影,最危险的地方民兵就会冲在第一线,“迷彩绿”成为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生死关头豁得出来的最强依靠。
据统计,2012年以来,人武部共组织民兵1.5万余人次,完成抗洪抢险、抗雪救灾、草原灭鼠、草山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100余次,抢救被困群众618人,帮助运送救灾物资3000多吨,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强军目标淬炼出一支能打胜仗、勇于攻坚的优良队伍,同样在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战场、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又一场胜仗中,也显现出勇于克难、敢于胜利的军人风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人武部注重发挥主力军、突击队、排头兵作用,把部队所能、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有机结合起来,在重点领域和项目上投入力量,努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效益。
攻坚之役,锻炼了队伍,实现了“富民强军”。
以帮建基层组织为重点,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部党委与巴干乡通吉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把村党支部与民兵党支部捆在一起抓,帮助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培训骨干,规范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利用“武常委”优势,开展“两推一选”工作,积极向地方党委推荐民兵干部和退伍军人进村“两委”班子,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每一个节点都是“血浓于水”的见证,每一次走向雪域深处的步履,都在点点滴滴中积蓄深情厚意,这有身边的黄河见证。
利用“八一”、元旦、春节等节点,先后投入经费25万余元,对曲麻莱县敬老院27名孤寡老人和巴干乡通吉村10户贫困户、29名复退老兵、32名困难民兵,开展政策宣传、走访慰问、扶贫济困等活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贡献。
2018年以来,人武部与曲麻莱县技能培训中心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脱贫攻坚帮扶方案,细化了“8类47项”帮扶任务,先后组织了车辆维修、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等8批160人次技能培训。投入8万元,帮助巴干乡通吉村完成村委办公楼建设;筹措20余万元,协调地方政府建成村嘎觉悟纯净水有限公司,创办了全县第一家生态畜牧合作社。这两项工程,既解决了县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又使通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300元。他们还积极协调地方有关部门,组织民兵参与修建通村公路320余公里,建设牧区安全饮水工程9个。先后争取县上公益性岗位5个,征集贫困家庭适龄青年入伍16人,推荐临聘就业23人,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稳定收入,创新了扶贫模式。
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武部情牵万家、心系群众、功不可没。
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人武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人武部与县委宣传部联合成立了政策法规宣讲团,挑选政治觉悟高、精通藏汉双语的21名民兵,组建了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时常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牧区、进帐篷,传播党的声音,及时将党的温暖和各项惠民政策送到每一位牧民群众的心窝里,引导驻地群众知党恩、感党思,听党话、跟党走,广大群众拥党拥政拥军的自觉性积极性日益增强。
黄河东去,流淌着无私清澈的爱;红旗飘扬,展现出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曲麻莱县人武部的全面建设先进事迹,就这样在青海高原的营区内外广为传播……
保一方平安护一方山青水绿
人武部政委辛海,在人武部工作已6个年头,常年的缺氧导致嘴唇发紫头发花白,但始终心怀对党感恩之情,扎根高原、无私奉献。
在人武部“四个秩序”正规化建设试点期间,年迈的母亲不幸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匆忙之间赶回家处理完后事即刻返回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常年两地分居,愧欠最多的是妻子和女儿,上高中的女儿从不接听辛海打去的电话,似乎也没有多少语言可以和这个“近似于无”的父亲沟通。
此时此刻,辛海的眼中泪光闪烁,神情颓丧又悲伤,但看到人武部近年来各项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收获的一块块奖牌,心里甚是欣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高原军人对党的忠诚、为国防动员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信念,展现了“铁心向党、热爱青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功高原”的精神风貌。
和辛海一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护一方平安。
身高一米八二,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1990年出生的丁增江措是土生土长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人。
2008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参军入伍,在新疆军区某团服役,2010年12月退伍。两年的历练让丁增江措身上多了一股韧劲。
“丁增像换了一个人,雅宝达!”(雅宝达,藏语是最棒的意思)丁增江措退伍回乡后,村里人也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
在人武部办理预备役登记时,部领导详细了解他的服役经历,叮嘱他退伍不能褪色,要继续弘扬革命军人优良作风,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要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2011年,丁增江措到县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工作,他不负人武部领导期望,工作兢兢业业、表现优异,于2012年7月入了党;在人武部的推荐下,2020年8月他调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人之家”工作,兼理军人信访工作。尤其是接访,不论来电、来函,还是来访,事事细心有加,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被评为“最美退伍军人”。
在长江源头的楚玛尔河边,远处,山恋起伏、白雪皑皑,静谧博大;近处,牧民、草原和“黑珍珠”般的牦牛,和谐相处。
曲麻河乡多秀村33岁的民兵卓玛加,自2011年加入民兵生态管护队以来,常年在长江源头楚玛尔河和曲麻乡附近地域开展生态巡护。卓玛加每天都要来回走几十公里,翻山越岭,跨沟过河,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雪水,观察检测生态、河流、冰山变化,详细记录野生动物活动、植被数量、牧草长势,及时制止违规违法破坏环境资源和偷猎的行为,为长江源头的青山绿水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他们,在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骑兵小分队,这便是曲麻莱县民兵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
2017年,人武部选拔21名精通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文化的民兵,组建了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巡回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偏远牧区,引领树立新时代精神文明新风,助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他们还充分发挥亦军亦民、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依托“青年民兵之家”这个重要阵地,举办科技养殖知识讲座、致富课堂、惠农政策解读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传授致富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这里变得更加富裕文明美丽和谐。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